从整洁有序到美丽宜居,再到朝着共富共美的新目标迈进……在滇东南的喀斯特山区,西畴县以群众当“主角”的方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实现“三级跳”。这场看似普通的乡村环境整治行动,却隐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层“密码”。当59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1.9%的数据跃然纸上时,其背后反映的是群众从“站着看”到“争着干”的转变。这场深刻的治理变革昭示着乡村振兴的真正动能,始终蕴藏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觉醒之中。
西畴县的蜕变始于治理理念的革命性转变。当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地唱“独角戏”,群众便自然而然地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柏林乡达免冲村,80多户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制定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的施工图、路线图,污水工程建设从施工到竣工仅用20天;在新马街乡石碑村,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内容被纳入村规民约,在村民中达成共识,形成自治。这种意识的觉醒,本质上是群众对“家园属性”的重新认知——当政府“退后半步”,群众就自然“向前一步”,在公共事务中找回主人翁的自觉。意识的觉醒带来了治理效能的质变,群众参与使治理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村民自发投工投劳节省财政资金,乡贤捐赠建设环保设施,民间智慧创造简易处理技术,这些分散的社会资源在意识觉醒的催化下汇聚成治理合力。
西畴经验的核心在于构建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治理闭环。2022年初,在柏林乡层子山村的群众会上,村民一致同意每户每年出100元作为垃圾清运费,并将其写进村规民约,将环境治理转化为可量化的责任契约。该制度设计巧妙地将公共事务的外部性转化为个体利益的内在性,使治理成为每个家庭的分内之事。当村民发现整洁的环境能带来旅游收入,生态改善能提高农产品价格时,环保意识便自然转化为经济理性。这种利益反馈机制,让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共同缔造美丽家园的过程中,“我家卫生我负责、村庄清洁我有责”逐渐成为新的村风民俗。这种集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环境治理从行政推动向文化自觉的跃升,为乡村善治奠定了最持久的精神根基。
西畴实践重新定义了政府与群众的治理关系。政府部门从“划桨者”转变为“掌舵人”,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资金撬动,为群众参与搭建平台。角色的转换看似削弱了行政权力,实则通过赋权增能强化了治理效能,实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辩证统一。在兴街镇拉孩村,“村级共建理事会+乡贤能人+村民”的“1+18+5”治理模式,疏通了治理的“神经末梢”,也将传统治理资源与现代管理技术有机融合。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治理生态,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全新方案。环境治理中形成的议事规则、监督机制、奖惩办法,逐步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领域延伸扩散。这种治理经验的迁移复制,预示着基层治理现代化正在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演进。
(刘明波)
(编辑:陶晶晶 美编:冯明兰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