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病毒感染,勤洗手、常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是预防关键;孩子生病后,别滥用抗生素,应及时就医。
7月17日下午,文山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熊翠莲和主治医师张文娟,走进文山州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康养文山》访谈节目的直播间,围绕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夏季儿童高发疾病,详细讲解其症状识别、家庭护理和预防措施。
夏天,儿童为什么容易得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这些传染病呢?文山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熊翠莲指出,一方面是高温高湿的环境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也进入活跃期;另一方面是儿童本身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夏季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苦夏”现象,导致抵抗力下降,尤其容易受到肠道病毒侵袭。
“近期门诊中儿童最常见的是手足口病,但自从2016年手足口病疫苗应用以来,重症病例已显著减少,症状也相对减轻。”文山市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张文娟补充道。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均表现为发热和口腔疱疹,孩子因疼痛拒食哭闹等,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它们最核心的区别在于皮疹出现的部位,如果疹子仅出现在口腔和咽峡部位,通常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果除了口腔和咽峡外,手心、足底、臀部等部位也出现皮疹,则考虑为手足口病。虽然两者在临床上有时难以严格区分,但都需要家长和医生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特别是精神状态,以评估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熊翠莲强调。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如玩耍、共用餐具、玩具)、呼吸道飞沫以及消化道(“粪口”途径等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经口传入)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和粪便中,污染玩具、毛巾等物品后可长时间存活。熊翠莲提醒家长,如果家中有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勤洗手、戴口罩,尽量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应当将患儿隔离10-14天,直到症状消失。“此外,家长应监督孩子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对玩具、餐具进行消毒,并使用含氯(溴)消毒剂进行消毒。”熊翠莲说。
目前,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预防由EV-A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家长应尽早为孩子接种疫苗,以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疫苗并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
针对“手足口病会留疤”“疱疹性咽峡炎不用管”等传言,张文娟解释,手足口病皮疹通常不会留疤,除非疱疹特别大、深,破溃后合并感染且孩子本身是疤痕体质。两种疾病都有轻症和重症的可能。“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头痛、呕吐、易惊、手抖、精神状态不好等情况,家长需尽快送孩子到医院就诊。”张文娟补充道。
在家庭护理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孩子发烧时,家长可以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同时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不推荐使用酒精降温,因为酒精可能对儿童皮肤造成刺激。对于口腔疼痛的孩子,给予温凉、软糯的食物,避免辛辣、酸、烫的食物,以减轻疼痛。此外,家长可以使用盐水为孩子清洁口腔,促进口腔黏膜的愈合。”张文娟建议。
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还容易出现如热疹(痱子)、腹泻等问题。热疹主要出现在汗腺密集区域,如颈部、腋窝等,轻度热疹无需用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如果症状严重,可以使用痱子粉、炉甘石洗剂等缓解不适。针对儿童腹泻的问题,先尝试给孩子喝温水、热敷腹部等方法缓解症状,如果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勤洗手、常通风、少扎堆。”两位儿科专家送给家长的九字防病箴言,在这个夏天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记者:廖志文 实习:银婷 李香)
(编辑:郭韦 美编:张振飞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