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讯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推出医师节对话系列报道,让您了解医师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文山州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对话主任医师、科室主任陆睿。从1994年踏上儿科岗位至今,她用30年的坚守,诠释了“医者之道——既要科学的严谨,也要人性的温度”的真谛。在这个属于医者的节日里,她的故事,恰是万千儿科医生的缩影,以初心守护童心,用责任书写担当。
从“被动选择”到“主动坚守”:一句嘱托,温暖30载
1994年,刚从昆明医学院毕业的陆睿被分配到文山州人民医院,阴差阳错地进了儿科。“那时候觉得儿科又苦又累,谁都不愿意来,我也一样。”陆睿坦言,最初的她对这份工作并无热爱,直到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她:“家长带孩子看病时心里都慌,你一定要有耐心。”
正是这句朴实的叮嘱,让陆睿在儿科岗位上扎下了根。她想起自己小时候生病时母亲带娃求医的焦虑与无助,更明白了儿科医生肩上的责任——不仅要治病,更要安抚家长那颗焦灼的心。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坚守”,陆睿一干就是30年。
30年间,她见过太多凌晨的抢救,接过无数个紧急求助的电话,也见证了太多生命的奇迹。“有一次在医院内科大楼,一个差不多一米八的小伙子喊我‘陆医生’,我愣了半天没认出来。后来才知道,他是我多年前接诊的脑瘫患儿。”陆睿回忆道,看着曾经需要精心呵护的孩子长大成人,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这就是儿科医生的幸福,看着自己守护过的孩子健康长大,就是最好的回报。”
从“基础诊疗”到“特色专科”:以专业铸就区域标杆
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患儿无法清晰表达病情,且病情变化快、危重情况多。30年前,文山州人民医院儿科的诊疗范围还局限于咳嗽、腹泻等常见病。如今,在陆睿的带领下,儿科一病区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省级重点专科,拥有14名医生、35名护士,开设60余张床位,年门诊量达7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400余人次,承担着文山州及周边地区疑难、急危重症患儿的诊治重任。
“医学要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陆睿深知这一点。她先后到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修,引进视频脑电图机、儿童电子支气管镜等先进设备,率先在州内开展儿童癫痫规范化诊疗、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矮小症与性早熟诊治等新技术。
如今,科室已形成多个特色亚专科:神经康复专业可精准诊治癫痫、脑瘫及发育迟缓;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能攻克矮小症、性早熟、罕见线粒体病等难题;呼吸介入专业开展儿童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我们不仅要能治常见病,更要敢啃‘硬骨头’。”陆睿说,科室曾通过远程会诊联合北京专家,确诊了一例罕见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 综合征),为后续治疗指明了方向,“终身学习是儿科医生的必修课,我们要跟上国内外先进水平,让患儿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治疗。”
从“个人坚守”到“团队作战”:以温度凝聚前行力量
“独行快,众行远。”这是陆睿常挂在嘴边的话。儿科工作繁琐且压力大,她深知仅凭个人力量远远不够。在她的带领下,儿科一病区形成了“团结协作、互爱互助”的团队文化。医生护士默契配合,面对批量中毒、重症肺炎等紧急情况时,总能迅速集结、高效应对。
对待年轻医护,陆睿既有“科学的严谨”,也有“人性的温度”。“95后、00后的年轻人有自己的节奏,只要能把工作做好,不必苛求统一的作息。”她鼓励年轻人钻研技术,支持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科室目前已完成多项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对待患儿和家长,她更是将“耐心”二字刻进日常。“家长带孩子看病时,焦虑是常态。我们多一句解释,多一分关心,就能让他们少一分恐慌。”陆睿说。现在虽然有手机能暂时安抚患儿,但她更希望通过医护人员的亲和力,让孩子减少对治疗的恐惧。
初心不改:医师节最好的礼物,是一句“谢谢”
从医30年,陆睿收获了无数荣誉:文山州科技进步奖、“七乡名医”培养对象、优秀带教教师……但在她心中,最好的“奖状”是患儿的健康成长。“医师节最惊喜的礼物,是你曾经救治过的孩子多年后带着自己的孩子来门诊时认出了你,突然的一声‘谢谢陆医生’让你懵半天。”
如今,53岁的陆睿仍坚持每天7点半到岗,查房、门诊、科研、带教……忙碌依旧。谈到未来,她坦言最大的愿望是“把科室建设得更好,让年轻医生接好班”。
这就是陆睿,既是儿科医生的一员,也是儿科医生的代表。她和她的同事、同行们以科学为盾,以爱心为甲,在守护孩童的路上步履不停、温暖前行。
在这个医师节,让我们向陆睿致敬,向所有坚守在儿科岗位上的医师致敬!
(记者:张磊 黄皇 实习生:饶大年 海报:李果)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