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文山州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责任和担当在农村广阔天地书写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厚植了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为全面反映我州驻村帮扶工作成效,将定期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讲述他们在基层一线为民服务担当作为的生动故事,展示他们的靓丽风采。敬请关注!
今天推出《李忠平:扎根戈革村沃土 书写乡村振兴篇章》。
从2018年3月至今,7年驻村路,我的驻村工作早已与文山市喜古乡戈革村的父老乡亲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我经历了它从脱贫攻坚的艰难突围到乡村振兴的幸福启航,每一步都刻骨铭心,每一刻都饱含深情。
从“被排斥”到“贴心人”:我是乡村变化的深情见证者
戈革村,喜古乡第二大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590户人家,汉、壮、苗、彝多民族聚居。初到时,那沉甸甸的村情数据就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走遍田间地头,叩开每一扇门扉。日复一日的走访,让我对590户人家的冷暖疾苦了然于心。建立“一户一档”,精准帮扶,我们曾遭遇冷眼与不解,甚至有农户扭头就走,恶语相向。那份不被理解的委屈,至今难忘。
真情终能融化坚冰,实干必会赢得信任。在精准帮扶的政策支持下,村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变化悄然发生。走在乡间小路上,远远就能看到乡亲们真诚的笑脸,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坐。从最初的“外来者”,到如今的“贴心人”,这份转变,是村民们用日渐红火的日子投下的最珍贵的信任票。我见证了他们眼中重燃的希望,见证了他们脸上舒展的笑容,见证了他们内心深处那份“跟着党走,日子一定越过越好”的笃定信念。这份见证,是鞭策,更是无上的荣光。他们的笑容,是我坚守的最大动力。
从“接力棒”到“深扎根”:我是工作队伍成长的忠实亲历者
驻村7年,我经历了三轮队员轮换。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专业化,新媒体宣传、政策宣讲、群众工作,新老队员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不变的是,驻村工作这根“接力棒”在一茬茬队员手中稳稳传递。
我们深知,驻村不是镀金,而是扎根。年轻的队员用镜头捕捉戈革村的山水之美,让外界看到这片土地的潜力;经验丰富的队员则用“家常话”讲透“大政策”,与村民心贴心。无论面孔如何变换,“有应必答、有事必办、有难必帮”的承诺始终如一。我们为村民办的每一件小事、解的每一个难题,都在乡亲们心中积累着信任。如今,“有事找驻村工作队”成了村民们的共识。这支队伍,已经在戈革村的土地上、在村民们的心坎里,深深扎下了根。这份信任,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从“点滴事”到“幸福路”:我是村庄蝶变的躬身参与者
驻村工作,贵在实干。我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聚焦主责主业,在戈革村挥洒汗水,主要参与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筑牢堡垒,激发内生动力:我们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和“先进榜样”。组织村干部外出“取经”,学习先进经验;成立“老兵突击队”,让退役军人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一线闪光;利用“三八节”“重阳节”等节点,组织活动凝聚民心,在欢声笑语中“聊家常、议村事”。精心制作“戈革村光荣榜”,展示优秀学子、入伍青年、助学模范的风采,让榜样的力量春风化雨,激发全村向上向善的蓬勃活力。
二是向“藻”宣战,守护绿水良田:顺甸河滋养戈革村,却也带来“不速之客”——狐尾藻。10多亩良田被它侵占,村民苦不堪言。药物治理、加工饲料,收效甚微;专家调研,也一度束手无策。看着乡亲们焦虑的眼神,我们寝食难安。无数次蹲守田埂,反复观察试验,终于摸清它“嗜好浅水泥滩”的习性,得出“治水才能治藻”的关键结论。我们多方奔走呼吁,争取到相应资金,实施灌溉沟渠、三面沟、防洪沟渠建设。当积水排干,狐尾藻失去生存根基,绿油油的水稻重新在这片土地摇曳生姿。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只要肯下“笨功夫”,发扬钉钉子精神,再难的坎也能迈过。
三是盘活土地,拓宽致富门路:如何让土地生金,让村民增收?这是我们心头的大事。今年,我们马不停蹄,与企业洽谈往返奔波20余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成功引入生姜种植企业,修通30公里机耕路,盘活撂荒地127.99亩;引入云南新桉农业,首期流转440亩土地发展花卉种植,未来规模将达1100亩。村民们告别单一收入,吃上了“生态饭”。看着荒芜的土地焕发生机,希望的种子正在这里破土而出。
四是借力后方,共建幸福家园:戈革村的蝶变,离不开挂联单位——文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的鼎力支持。该大队领导心系戈革,倾力帮扶。投入百万资金改善民生:硬化道路近15公里,点亮路灯100余盏,修缮路基20多处,设置村牌8个,加固河堤5公里……数字背后,是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是出行条件的根本改善。更温暖的是,同事们“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困境老人。一双双手托举起孩子的未来,一双双脚丈量出老人的幸福。关爱如春风,吹进了最需要的心田。
回首驻村岁月,每天的平凡往复,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是调解完邻里纠纷后的释然;是帮孩子申请到“雨露计划”,看到他们重返校园时的欣慰;是帮村民卖出滞销农产品,接过带着体温的现金时的喜悦。正是这些瞬间,让我深刻体会到驻村的价值。那些不被理解的委屈、图斑整治时翻山越岭的艰辛、风吹日晒雨淋的苦楚,都在村民古铜色脸庞绽放的笑容里,烟消云散。原来,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我最深切的感悟是: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纸上的蓝图,它是我们用脚底板丈量出来的路,是手掌心里磨出的老茧,是汗水浇灌出的希望。唯有让双脚沾满泥土,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工作才有底气;唯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办法才会更实在,心才会贴得更近。

(来源:云岭先锋网)
(编辑:郭韦 美编:张振飞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