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映初心:刘绍慧与窑上陶的创新之路

2025-10-29 15:37  

砚山县窑上村的晨雾里,总飘着淡淡的陶泥香,这香气缠绕了刘绍慧六十年。

刘家是窑上村有名的制陶世家,祖祖辈辈与陶泥为伴。在刘绍慧的童年时光里,满是陶泥的触感与窑火的烫热。父亲拉坯的手臂弧度、祖父调釉的专注眼神,都深深烙印在他心里。耳濡目染间,彼时还是幼儿的他,小手竟能捏出像样的陶坯,窑边老师傅常笑叹:“这小孩,天生就是吃做陶这碗饭!”

十三岁时,聪颖的刘绍慧就成了村里最年轻的“碗坯师傅”。粗陶碗虽不及瓷碗精致,却带着泥土的质朴,盛饭盛菜格外香。看着买家捧着新出窑的陶碗欢喜的模样,刘绍慧满心自豪,以为这门手艺会像窑火般永续燃烧。

可时代的浪潮令人猝不及防,白细光滑又廉价的工业化瓷碗大量涌入,迅速抢占市场,刘家粗陶碗渐渐无人问津,看着仓库里积压的陶碗,刘绍慧心里却激发出了骨子里不服输的韧劲:“只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陶就能卖得出去!”一番调研之后,他发现花盆市场空缺,便决心转型。

他怀揣梦想奔走全国各地,找不到师傅就蹲守必经之路,恳求别人教授,学不到手艺他就在坊里加倍勤快努力,凭诚心打动他人。最终他带着花盆烧制技艺归来,重新点燃窑火。第一批造型新颖、结实耐用的陶花盆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刘家的窑火再度兴旺。

可是好景不长,外地塑料、工业化陶瓷花盆又再次冲击市场,刘家的粗陶花盆生意再陷困境。痛定思痛,他再次辗转各地奔走寻访,对比各地的陶瓷优缺点,继续寻访陶艺大师,最终目光落在云南建水的细陶上。

建水的细陶制品款式繁多、色泽温润、气韵灵动,深受人们欢迎,这让他看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制陶天空。于是他留在建水向当地的制陶大师虚心请教、潜心钻研,从陶泥配比到拉坯控线,从彩绘雕刻到火候调控,他都一一揣摩,掌握核心技艺。

回到窑上村,刘绍慧一头扎进陶坊。为配制适合的陶泥,他轮换几十种材料反复试验;拉坯时在轮盘前一坐就是一天,只为坯体均匀细腻;烧制时整夜守在窑边,每小时记录温度火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成熟完备的细陶工艺。如今“绍慧陶艺”名声在外,博古瓶、茶具、酒罐等三十余种工艺品摆满展厅,古铜、明黄、墨黑、红褐、莹白的陶制品色彩纷繁艳丽,每件作品都是刘绍慧心血的凝聚。其中最特别的是茶具与酒具:茶具细腻温润、形态典雅,盛茶能去涩增香、回甘绵长;酒具造型古朴,装酒后,特殊的泥质能加速酒液醇化,使酒液绵柔醇厚、余韵十足。

如今,刘绍慧的儿女们秉承着父亲的初心与创新,继续发扬着制陶技艺,陶坊里常常能看到一家几口忙碌的身影。

那一窑柴火,自祖辈父辈而燃,而今又注入了更新鲜、更蓬勃的力量。刘绍慧,他用一生诠释了不服输、敢创新、敢拼搏的精神,不仅让窑火历经风雨仍在燃烧,更让家族制陶手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通讯员:王敏超 王建梅)

(编辑:李娟 美编:向传帅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