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四五”的五年,是文山州民生事业取得扎实成效的五年。从实现创卫“满堂红”的蝶变,到交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从城镇新增就业超12万人的坚实底盘,到养老床位新增超万张的温情守护。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一项项务实的举措,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绘就了一幅可感可及、欣欣向荣的温暖民生画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以来,文山州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兑现发放就业补助资金11.02亿元,并开展超过27万人次的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全州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2.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120万人以上。

文山州人社部门通过与校企合作,制定出台一系列奖补政策,积极做好就业政策解读、岗位推荐、就业指导等服务,探索出一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保障企业用工有效契合的新途径。2023年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杨开,通过校园招聘进入宇泽半导体(文山)有限公司的,成为单晶生产部门的一名见习辅操人员。他表示:“参加了公司的培训,我的技术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工资也不断上涨。”
在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刺绣技艺与民族服饰制作相结合,建立了“合作社+绣娘+农户”的模式,吸纳了56名乡亲就近就业,外聘绣娘320人,绣娘人均月增收2200元,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让“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这是文山州针对灵活就业和就近就业需求,创新打造“四小”(小而全、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活)就业帮扶车间的一个缩影。围绕三七、八角等特色农产品以及民族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文山州成功培育了包括国家级劳务品牌“丘北纺织工”在内的34个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就业帮扶车间从“有”向“优”升级,促进更多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州422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3.76万人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5552人。
“十四五”以来,文山州全面推进“教育兴州”战略,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如期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目标,向全州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与“十三五”末相比,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87.68%提高到94.8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8.71%提升至100.4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84.96%增长到90.42%,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

文山州教育事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得益于一项创新举措——两级书记抓“一中”改革,即以州一中为龙头引领各县(市)一中改革,各县(市)一中引领基础教育提升的发展机制,该机制成功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在两级书记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文山州各地“一中”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崭新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功能齐全的体育场,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育人环境。
通过特殊人才引进担任州一中校长的高金源对此深有感触:“州委书记切实紧抓州一中教育工作,多次深入学校调研指导,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和师生需求,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这种重视也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该校高三学生陆雨琦说:“如今学校环境越来越好,教学设备完善,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新颖,在这里学习我充满动力。”

文山州的教育关怀还体现在无微不至的细节上。在全省创新建设“希望澡堂”509个,率先实现“少年儿童之家”行政村全覆盖、“一乡镇一游泳池”乡镇全覆盖、设立“悄悄话信箱”1382个,共同构筑了一张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网。这些充满温度的创新举措,已成为全国、全省推广的优秀典型。
强有力的投入和优秀的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坚实根基。“十四五”期间,全州累计投资42.64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增学位4.99万个。全州名师队伍从“十三五”末的890人壮大至4124人,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云岭好校长”农加贵、全国模范教师、“云南省最美教师”王家华、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马关县八寨镇中心学校等一大批优秀个人和集体,为文山教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一日三餐,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也是老年人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上午11点30分,文山市卧龙街道文新街社区老年幸福食堂像往常一样飘出诱人的饭菜香。老人们陆续来到,他们在登记后便排队选取自己喜欢的菜肴。“这里每顿饭只要5元,实在是太实惠了!而且环境也不错,服务周到、饭菜可口。”82岁的殷学光居住在卧龙府小区,因子女工作忙,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每天他都来食堂吃午饭和晚饭。

“我们社区2023年11月开办了幸福食堂,实行阶梯式收费,并针对老年人口味专门制定营养菜单,饭菜清淡可口、容易消化。运营以来,平均每天要为50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文山市文新街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幸福食堂还把服务延伸到家门口,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送餐等贴心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日间照料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在文山市高登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9岁的居民何其会正在进行健康监测。只见她头戴监测仪器,熟练地按下开始按钮,系统便通过脑电图分析,在20至30分钟内为她建立起个性化的健康档案。“在这里比在家里热闹多了,有很多同龄人陪着,每天都过得很开心,随时可以查看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用担心健康问题。”何其会说。

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间,文山州共投入养老专项资金3.15亿元,连续五年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全面落实高龄津贴、失能护理补贴等政策,惠及66.49万名老年人,覆盖范围较“十三五”末扩大16.18%。同步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起了21家城市养老机构、199个日间照料中心、26个幸福食堂,新增床位超万张。全州66家运营养老机构已实现医养合作100%全覆盖,高龄津贴“免申即享”,为7.4万余名老人发放津贴3.14亿元。
“以前我们坐车去县城看病要转好几趟车,自己骑车也要花半天时间,现在就近就有县上的专家来看病,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省钱省心。”家住砚山县阿舍乡地者恩村委会的村民杨金堂,因患肠胃炎在邻村鲁都克村卫生室接受了治疗,他感慨道:“怎么也想不到,在村里的卫生室就能用上大医院的配置。”
鲁都克村是一个偏远村落,过去因山高路远,“看病难”问题突出。如今,这里的村卫生室已从过去的小瓦房升级为布局合理、设备齐全的一体化示范卫生室,急救室、药房、B超室一应俱全,并配备了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2018年就在此执业的乡村医生王智鹏,亲眼见证了这一切变化:“村民们不出村就能住院看病,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这一转变,得益于文山州大力推行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砚山模式”为例,该县通过整合全县医疗资源,探索形成“党政齐抓促改革、一体两翼共发展”的新路径,其经验不仅在全州推广,更入选全国医共体建设优秀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文山州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全域提升。2021年,全州8县(市)全部达到创卫标准,实现了从“空白州”到“满堂红”的历史性蝶变;群众对创卫工作的满意度在2023至2024年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16.58%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27.09%。

坚实的投入为发展提供了保障。“十四五”时期,全州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预计达251.67亿元。通过出台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推动医疗机构提质达标,全州8县(市)人民医院全部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此外,与省内外22家三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全州119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建成社区医院13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83个,真正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优质医疗服务网络。
从“劳有所岗”的扎实根基,到“老有所养”的温情守护;从“学有优教”的希望之光,到“病有良医”的便捷可及——“十四五”期间,文山州用一项项掷地有声的政策、一组组温暖人心的数据,将民生画卷描绘得格外厚重温暖。站在新的起点,文山州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力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新篇章。

(记者:陶晶晶)
(编辑:李娟 美编:向传帅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