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他忘了很多事,就是没忘记这4个字……

2020-10-23 21:28  


"爷爷,您为什么参加抗美援朝?"

"为保卫祖国嘛……保卫祖国不受侵略。"

"上前线,您当时害怕吗?"

"不怕才去咯。"

"您觉得参加抗美援朝值得吗?"

"胜利就高兴!"



这是记者和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文武的对话。

1932年出生的张文武老人今年88岁,由于听力不太好,我们的交谈需在他家人的帮助下进行,可这丝毫不影响他回答每个问题时的干脆。说到高兴处,他还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张老的儿女们说,随着年岁渐长,老父亲忘记了很多人和事。可每每被问及70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事时,老人的答案很坚定。70年,什么都可以忘,"保卫祖国"四个字却深深地刻在他脑海里。

铁皮盒子里的记忆

记者到访时,张老的女儿张忠萍将我们引上二楼,说是张老正在一楼找东西。不一会儿,身着绿色老式军外衣的张老拿着一个铁皮盒子上楼来,他精神矍铄,腿脚比同龄人利落很多。他女儿说,张老除了听力和记忆衰退,身体还算不错,眼神也很好,看字和看电视都不戴老花镜。偶尔,他还会和老伴在小区里走走。

打开铁皮盒子,里面有证件、勋章、老照片等等,记录着张文武老人的经历和获得的各种荣誉。

抗美援朝期间,他获得过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书记长姜良旭签字的军功章,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和政治部颁发的三等功立功证书,获得抗美援朝纪念还有后来获得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最近又得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所有这些物件,老人都是亲自收藏,不让任何人碰。

抗美援朝时去到朝鲜哪些地方?具体负责什么工作?老照片里的人都是谁?……由于年事已高,这些情况张文武老人都记不清了,过去他也很少跟家人讲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现在,他只记得当年美国人的飞机很多,整天在上空飞来飞去,士兵们伺机开枪,飞行员听到枪声害怕被击中坠落只能放弃轰炸,逃之夭夭。1953年停战后,张文武又参与了重建朝鲜被炸毁的房屋、桥梁、道路等设施,直到1955年才回国。

"你唱首歌嘛。"

"不会唱咯。"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老伴赖从珍的引导和鼓励下,张文武唱起了这首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家人都跟着唱,试图帮他再回忆一些事情。

在同张老家人的进一步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张老于1949年12月正式入伍;1950年年底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1951年8月至1955年9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4师342团部担任通讯员、文书;主力于1953年7月回国后,继续留在朝鲜参与当地的生产建设,1955年回国,同年退伍。

他教会后辈吃苦和正直

出生在富宁农村的张文武幼年时过得凄苦,父母早逝后他和亲戚一起生活。长大后,为了逃离长辈包办的婚姻去到广西百色,遇到了解放军部队,随即成为领路员又回到富宁,后来参军入伍并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正是这份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特别能吃苦。当问及抗美援朝苦不苦时,他笑了笑说:"吃苦?哪哈不吃苦?"他的子女们还记得,上小学时,父亲张文武经常被邀请到学校去忆苦思甜,弄得场下学生哭成一片,学生们见了他儿子就喊"忆苦思甜"。

1955年离开部队后,张文武先是到了富宁国营农场工作,后来到拖拉机厂、压缩机厂,最后在砚山县人社局工作至退休。

无论身在哪里,他始终坚持原则,为人特别正直。曾经有位老朋友找张文武办事,但此事与当时的政策不符,哪怕遭对方憎恨他也坚决不帮忙。他的次子张忠民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当老师,只要他肯说句话就能调回城里,可他硬是不去说。"如果我为自己的儿子去打招呼,以后别人来找我打招呼怎么办?"当时父亲说的这句话,张忠民至今记得,但他没有埋怨父亲,他选择理解和尊重父亲。张文武的吃苦精神和正直的性格,让四个子女沿袭下来,不断教给后辈们。

如今,看着伟大祖国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张文武老人很知足,他和老伴静静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闲时他最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有时一个人看朝鲜战争片里的画面会喃喃自语:"这些地方么,我们以前也去过……"

(记者 侯佑琴 曾炜炜)

(编辑:刘梅 排版:龙俊贤 审核:梁丹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