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人必读 | 滇南抗战连载⑫ 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滇南抗战”

2020-12-14 14:19  

第八章 守卫蓝天


从1940年7月至1941年7月,日机对文山各县区的轰炸共计9次,投弹75枚以上,致平民伤亡221人,其中死亡120人,伤101人;军人死亡11人,伤3人;损毁房屋近800间(注:一格算一间),上千灾民无家可归,造成直接间接财产损失数10亿元(国币)。

1941年春,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来文山视察战况。

何应钦刚到文山,就被隐藏在文山城里的日本特务察觉,并将其行程通过地下电台发回驻越日军本部。第一天、第二天均平安无事。第三天早上8点左右,敌机来了,文山城里却没有发出空袭警报。听到了敌机声,紧急警报才被拉响,群众来不及疏散,纷纷跑到附近的城墙脚下、壕沟里和河堤边躲避,有的就躲在家里的桌子下面。这架敌机从追栗街方向,低空飞行进入文山县城上空,目标是中山堂和省立开广中学(注:原九道湾处)。敌机投弹2枚,1枚投在学海边的石狮子处,狮子头的一半被炸飞墙外,炸毁了当时新建的图书馆,院里一棵高大的银杏树被炸断;另一枚投在学校的操场边,炸毁教室1间。敌机低空扫射了一阵,又向开广警备司令部(注:今上条街处)院内投弹1枚,再次进行了低空扫射。开广警备司令部院内住着一批新兵,没有上过战场,他们惊慌乱跑暴露了目标,死伤10多人。当局怕影响军心、民心,悄悄地把这些人的尸体运到城北的陆军墓地掩埋了。

美军第14航空队进驻滇南某机场

这次敌机对文山城的轰炸,是一次早有预谋的行动,目标就是何应钦。那几天,何应钦住在中山堂的招待所,只是当天他老早就出发去古木视察,所以逃过了一劫。文山城四周都设有防空高射机枪,其中有3处在敌机高空飞行时就乱放枪,只为虚张声势。当敌机俯冲低飞轰炸扫射时,由于射击角度有限,怕打到城里逃散的人,这些高射机枪只能停止射击,只有设在城里尊经阁(注:今上条街处)楼上的高射机枪,一直坚持向敌机射击。

1941年秋,美国空军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陈纳德飞虎队)援助中国对日作战,基地设在昆明,在麻栗坡设置了一个9人的谍报组,不分白天黑夜地向美军发送情报。

日机轰炸蒙自时,有两次被从昆明飞往蒙自的中国空军遇上,中国空军英勇迎战。日军轰炸蒙自最多的一次出动了29架飞机,警报拉响后,7架中国飞机起飞迎战日机,当日机进入蒙自上空时,我方只有1架与日机遭遇,这架战斗机在日军编队机群中上下冲击,目睹这场空战的人无不赞叹中国空军飞行员的英勇和飞行技术的高超。由于我方迎战,使日机炸弹都投在机场旁边的空地上,大坑小坑随处可见,就是飞机跑道平安无事。在另一次空战中,有1架日机在蒙自上空歪歪斜斜向南飞去,坠落在红河南岸马鞍底境内,当地驻军将坠毁的飞机残骸和带血的降落伞等运到蒙自新安所第60军军部让百姓观看。日本飞机轰炸蒙自期间,政府、居民早晚办公或生产,中午疏散,学校坚持上课,蒙自中学暂迁大屯继续办学,文澜小学早上在校上课,中午就到郊外的余家寨、布依透村上课。1942年,美国空军战斗机进驻蒙自机场后,日机再也不敢来轰炸蒙自。

滇南抗战期间,有关文山城的防空问题,文山人段鹏起在其文章《孤胆保文城》中有这样的记载:

回忆五十年前,我们还是青少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大家对抗日战场取得胜利欢欣鼓舞,对国土沦陷分外激愤,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十分悲戚,把国家的存亡和自己的心紧紧拴在一起。一边读书,一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那时,我们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小文山城,最初还称为大后方,还没有经受直接的灾难。

1940年,日寇侵占越南,这里突然变成前线,就久无宁日了。敌机频繁地轰炸昆明和我省重要城镇,几乎天天从文山上空过境,天天被迫跑警报。学校被迫改为夜晚上课,菜油灯光伴着我们读完所学的课程。后来学校停课,动员居民疏散到乡下去了。文山的防空火力很落后,不仅没有高射炮,连高射机枪也没有。只有几挺轻机枪安放在东山顶和城内制高点尊经阁第三层楼上,不仅不能威慑敌人,有时还会误伤自己人。敌机来轰炸大都低空盘旋,肆无忌惮。

守卫大后方

1940年2月13日,群众还在过旧历年。下午3时左右,紧急警报响过很久还不见敌机飞来,疏散到野外的人群有的已陆续回城。突然敌军27架轰炸机分两路直临文山城上空,从南到北排成一字形,看来将降低投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从北方闪电般地飞来我方一架驱逐机,从高空俯冲降低,冲进敌机群,对准领队机,连续几发炮弹就将其击中起火,敌机拖着浓烟掉落在南郊大石洞村附近的三角塘,只听一声爆炸,机上人员全部毙命。这架驱逐机面对几十倍于己的强敌,英勇顽强,继续向飞行中的敌机开火。地面的机枪同时响起来,打乱了敌机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致使敌机零乱地向南溃逃了。

这位孤胆英雄以满腔怒火冲进敌机群,并对准领队机把它击落,使文山城免遭一大灾难。对于这位飞行员,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听说是胡教官,是从开远小龙潭就尾追这群敌机飞到文山的。文山人无法感谢他,而旅昆同乡听到消息后,汇集到巫家坝机场放鞭炮感谢并祝贺。

这次空战,在文山城里,成为街头巷尾人们时常谈论的话题,直到战争胜利结束。1990年,笔者仍然听到一些老人在和孩子们讲起这个故事。据查证,这批敌机当时是去轰炸开远小龙潭的,被我空军迎战而返航。我军跟踪追击并执行监视任务的这架白色驱逐机由陈纳德航空队的巴勃少校驾驶,一直追击到了文山城上空,发现敌机有轰炸文山城的企图,便一个“猛子”扎入了这27架敌机中间,咬住其中一架展开了攻击,最后将其击落。这时,文山城内所有防空火力也开始射击,其他敌机来不及投弹就被吓得落荒而逃。文山城区人民因此幸免一难,他们高兴地奔向三角塘,把日军飞行员尸体就地掩埋,把日军飞机残骸抬往文山城,陈列在文山县民众教育馆。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先以广西后又以越南为基地,对我国云南省内的大部分地区、军事设施、交通要道、重要城市等进行了空袭。据有关部门统计,日军对云南省的轰炸共计508次。由于我国空军力量不强,防空能力十分薄弱,地对空武器十分落后,因而对日军的空中打击较弱,以致日机肆无忌惮、屡屡得逞。另外,我方民众由于缺少防空知识,加上警惕性不高、麻痹大意,日军的轰炸也令我方民众损失极大。

抗日战争开始后,云南省成立了防空司令部,三迤建立防空队,迤南防空队建立在弥勒,队长郭建助。针对驻越日军对红河、文山地区的狂轰滥炸,两地各县(区)也分别设置了防空机构。在开远建立甲、乙两个防空监视哨,甲哨在东门城楼上,哨长白荣,带哨兵8人;乙哨在河边村,有哨长1人、哨兵3人,哨所的设备有电话机1部、定向仪1个、风向袋1个、时钟1架、报警钟1个。哨所的任务就是对空监视日机的行动,传递防空情报,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坚守岗位,炸弹临头也不能离开。每天要向队部报告当地的风向和校对时钟两次,当外地传来有日机的空袭行动时,根据远近及时间的长短及时报给政府,分别发出预行、空袭、紧急警报和解除警报等信号。预行警报是日机进入省境时,在东门楼上高挂红灯一盏,县政府鸣土炮一响;空袭警报是日机来向及距离本城市较近,有空袭的可能时发出,城楼上挂红灯二盏并敲警报,县政府鸣土炮二响;紧急警报是当日机已临近城市上空时发出,城楼上挂红灯三盏,鸣警钟,县政府鸣土炮三响;解除警报是在日机进扰的威胁已消除时,在城楼上挂一绿灯并吹号。通过这些防范措施,使城市居民和政府机关、厂矿工作人员得以向郊外疏散和回家,以避免和减少无谓的牺牲。

开远是滇南重镇,交通枢纽,日军垂涎已久。当其可望而不可及时,即采取从空中轰炸打击,以破坏工厂、城镇及交通的行动,加上开远又是日机从南来骚扰滇中地区的必经之地,故开远发出空袭警报的次数就比较多。

为了防御日机轰炸,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蒙自也成立了防空指挥部,下设“一团三队”组织,即:防护团,由官佩举任团长,由侯风英、孙相昌、孙裕明等任专司勤根;消防队,由李尊三任总队长,唐作生任中队长,队员是商业部门的店员;救护队,由卫生院院长陈日生组织,药品由卫生院负责采购,梁绍鸿任队长,队员由各学校抽人组成;担架队,队长是文观(文澜、观澜)两镇的镇长,队员由文观两镇的保甲长和从壮丁中抽调身体强壮的人担当。蒙自防空指挥部及下设的“一团三队”,成员每人发给一个通行证,敌机空袭时即可四处通行。

文山城四周的防空部队也装备了一批高射机枪,在县城东山制高点,甚至连古老的文笔塔上也临时建成了高射机枪阵地,文山城四周有4个以上的射击点,这些阵地的设置,有效拦截了日军飞机前来狂轰滥炸,保卫了文山城,保卫了文山人民。

文笔塔最初建于康熙年间,叫拱翼学宫,曾有“雁塔秋风”之说,是文山旧时的一道独特景观,为文山旧八景之一。文笔塔旧塔高七层,计五丈八尺,为19.33米,镶嵌有“双桂争奇,铁画银钩探月窟;一江横影,层峦叠嶂蹑天根”的楹联,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文山的地理地貌。由于此塔历经风雨剥蚀,年久失修,塔身渐次垮塌。

1944年,为适应关麟征将军“三合战法”需要,第九集团军在东山修筑防御工事,将残塔全部拆除。该塔1997年重建,历时一年,于1998年3月底修建而成。

为了文山城的群众防空,当时县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如省府在昆明办了防空游教班,文山县就派了小学老师朱桂津去学习;后来又在省航校、防校开办了防空训练班,在文山西华寺建立了航空无线电台,在马关大栗树和河口(注:当时河口部分地区归属文山)也相应设立了航空雷达和无线电台。

防空员在五华山上施放警报信号

文山县还成立了防空司令部,团管区司令李秉阳兼司令。防空司令部规定了防空讯号的发布方式,最初规定:敌机进入国境,派人抬着红旗游街,为预行警报;敌机向文山方向飞来,在大西门城楼上立高竿挂出红球为空袭警报;敌机过后,挂出绿球为解除警报。后来觉得抬旗跑街行动缓慢,挂球不易为群众看见,就改为放土炮发警报,先在县衙门口(注:今东风路步行街),后改在电报局门口(注:今市一小旁边),规定放三炮为空袭警报,四炮为紧急警报,一炮为解除警报。县府贴出布告规定:“炮响三声人疏散,连发四炮断交通,独放一炮是解除,人人谨记在心中。”又把大兴寺的古钟抬到城内的制高点文庙内尊经阁三层楼上挂起来,配合火炮敲响警钟,全文山城和周围的人都能听到。

李秉阳调离后,由继任团管区司令周怀植兼任(注:周怀植后任国民政府文山县县长),他接任后,继续采取一些措施,如派林培云去昆明学习,回来后在八角亭成立防空哨所,并委任他为所长。由于文山城三面环水,又被城墙包围,只有4个城门洞可供出入,城外只有南桥、北桥两个通道,城内人烟稠密,街道狭窄,一旦有警报就非常拥挤,所以,警备司令龙奎垣下令,拆开内梁子上的城墙,新开一道城门(注:今慧祥大厦外),由上条街、下条街可直接出城经大同公园到西山;在北门外、东门外盘龙河上新架两座木桥,可直通东山脚下。另外还广挖防空洞,又在东山顶上、三元洞、大西门城楼、尊经阁等制高点安放高射机枪,文山城里的防空设施逐步有所加强。一旦发出警报,县长周怀植常常提着“文明拐杖”沿街催促群众跑警报,群众对他的印象很好。

当时,文山城里的学校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如兴华小学(注:今市一小),白天带领学生疏散到北桥外的钟灵寺、火神庙(注:今琵琶岛东面)内上课,后又改为白天疏散,夜间上课。那时候,文山没有电灯,学生上课时每人提着一盏小油灯,教室昏暗,但老师仍认真严肃讲课,批改作业,学生们仍勤奋学习。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排演节目,在学校和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以此激发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

1937年,国民政府在广南城东郊修建了飞机场,先后调集广南、富宁、砚山、西畴4县民工12947人修建该机场,分二期施工,到1940年机场竣工,共用工526864个,每日每个工只发国币0.1元。1941年秋季,文山军民又日夜对广南机场进行加工修整,并扩建启用文山县西郊校场坝(注:今古德水岸小区处)军用机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飞虎队”战斗机群于1941年先后进驻这两个机场,直到1945年9月撤离。机型有鲨鱼式、佩刀式战斗机和双身子战斗机等27架,中型运输机1架,飞行员和地勤人员40余人。

为保卫滇越铁路及滇西公路军事运输保障,云南高炮防空部队英勇作战,多次击落日军战机。

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飞虎队”前来文山地区参加抗战,扼守住了日军战斗机、轰炸机自广西和越南飞往昆明及滇中轰炸、扫射的航线。两个机场分别各有1个战斗机分队常驻,从而使敌机再也不敢在文山地区上空横冲直撞、低飞盘旋、随意扫射,日军侵入文山地区领空的次数随之减少。

1942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空军第114航空站移驻蒙自飞机场。随后,国民政府中央军第54军198师驻扎蒙自芷村,沿蒙河铁路排兵布阵。下半年,美军第14陆航队的一个驱逐机大队驻扎到蒙自飞机场。从此,以蒙自为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在滇南形成了陆空结合、中美联合的抗战空防态势。

1942年,文山地区各学校中级部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战时常识》。课本由正中书局发行,封面类似牛皮纸,“战时常识”四字为直排,左侧有教育部审定字样,封底印有橄榄叶与书的小图案。课本文字十分简练,插图较多,实用性强,深受少年儿童的欢迎。内容除一般的陆军基本知识外,多数是防空常识。如同盟国(中、美、英、苏)和轴心国(德、意、日)的国旗及飞机标志识别,疏散地域的设置、伪装,敌机空袭时的早期疏散隐蔽和紧急疏散隐蔽,各种警报信号的规定,空袭疏散中的尊老爱幼,战地救护的组织,敌施放毒气时的应急措施,初级战伤救护,夜间防空袭时的灯火管制,积极配合部队进行反空袭斗争,防空袭时如何抓汉奸,采取措施消除空袭后果等等。

每逢上《战时常识》课,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讲,有时还进行实地演练,使学生尽快掌握一些战伤自救、互救的动作要领,学校组织反复演练,不断纠正,直至熟练掌握为止。逢学校组织到野外郊游,学生们更是高兴异常,到了目的地后,教官则利用“抓俘虏”“捉汉奸”游戏的方式,组织防空演习训练,并结合课文教大家如何利用地形保护自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种子。

据个旧人张文记述:

当时个旧不仅人口少,城区范围也很小。由于战争,大锡不景气,矿业凋敝,市场冷落;城区东西狭窄,南北修长。南起通宝门(注:古城门,已不复存在),北至火车站、锡务公司,西南两边各有老阴山、老阳山山麓,城区中心为如今的人民路、大桥一带。防空洞主要在老阳山上,宝华山也有少部分。防空洞多为人工挖的土洞,不太深,但数量不少。还有少数天然溶洞,如上河沟的猫猫洞、新冠的仙人洞,容量较大,前者是当时较热闹的防空洞,我八、九岁时曾随父母多次进去躲过飞机。另外,还有少数独家专用的防空洞,如黄县长家的防空洞,基本上是自用的。当时,中国、英国、美国等为同盟国,一致对抗德国、意大利、日本,因而有美国盟军的“飞虎队”协助抗日。蒙自有军用机场。大约在1943年左右,个旧相应地在北郊三家寨附近开辟了一个小型飞机场,经常有飞机在那里升降出没。我第一次在那里见过真的飞机。一旦有日机入侵,昆明的、蒙自的、个旧的战斗机就会飞起追击,展开空战。胆子大的人常在听到空中的机枪声响起时,跑出防空洞观空战。银白色的机群在高空追来撵去,不时可以听到远空的枪炮声。有一回,据说击落了一架日机,有人还赶去参观。

当时,来滇南参战的美军飞行员戴着星条旗和“来华参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标志,逢人就竖起大拇指“顶好、顶好”地打招呼,滇南的老百姓知道他们是来帮助中国打日本鬼子的,也跟着“顶好、顶好”地回应。一些顽皮的小孩子总是跟在美军身后取乐,美军不懂汉语一概以“顶好”应之。

经历过那些事件的老人都记得,当时,有美军驻扎的地方,经常放电影,附近的人们常到美军的军营里看电影。文山人还记得当时放映过一部电影叫《魂断蓝桥》,男女主人公非常相爱,但为了和平他们只能分别,男方去当兵参加了一战,男女主人公的遭遇看哭了许多文山人。开远的美军驻地也经常放映查理·卓别林演的电影,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为了增强我方防空实力,1943年,一支航空兵部队开进红河绿春县,在骑马坝村设立航空无线电台第26分台,分台台长吴治安,并有一个步兵排保护电台安全。从1940年至1945年,中国空军和美国空军在红河、文山地区上空执行拦截、运输、巡逻等任务,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空军的入侵。

据弥勒人赵焕生记述:1943年,英国派来了“皇家”空军大队,美国也派来了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先后抵昆。当时,曾受到昆明各界夹道欢迎。他们多次主动迎击日机,击落损毁日机数架后,日机的嚣张气焰才有所收敛。当时,曾将击落的日机运到昆明市文庙内展览,市民看后,无不切齿痛恨,参观者无不愤怒激昂。

(未完待续  本文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林浪平)

(编辑:郭韦 排版:龙俊贤 审核:梁丹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