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滇南往事(中)
一
1941年农历正月十日下午四时,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54军所属第50师第148团(注:团长谢树辉)驻防麻栗坡,后第198师第592团(注:团长龙天武)接替第50师第148团防务驻守麻栗坡。同年12月,195师所属583团团长段培德率部接防592团。第593团驻攀枝花对汛竜沟村(注:今六河乡辖地),董干边境分驻一个营防守。
当时第50师师长是杨文瑔,1944年2月由潘裕昆继任师长,这一年的5月,该师加入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所向披靡,建立奇功。

蒙自飞机场
《竜沟驻军》叙:军队进驻后,派夫拉丁立即紧张构筑竜沟横山走向的四岔路、牛厂、歪头山、东油一带战略堑壕、工事、地堡、指挥所、交通壕,摆开向日军大拼杀的决战准备,除大型重炮无法运进外,一切能搬运的军火装备都运进了竜沟。还有少量的美国军事顾问十余人也随军常驻竜沟。其兵力部署是:大沟常驻机炮连;听漫上寨一带驻工兵营;黄白弯驻野战医院;转堡、下寨、新街子、老寨驻步兵连。1943年换防,新驻竜沟的部队是第52军第195师585团(注:团长胡晋生),一年后又换第584团。
1942年初,麻栗坡对汛特别区有21乡镇308保1954甲22816户,开办干部训练班,有学生一个班,训练三个月毕业,又委任各乡保长、乡兵队长,各自训练该乡保壮丁,遇事征调抗敌。是年11月,麻栗坡龙路中心校在官告举行“抗日救亡体育运动大会”,募捐法银2500元、国币48万元寄到“东北抗日联军办事处”。
1943年2月,第52军第2师第5、第6团与第25师75团、第195师583团对换番号。年底,第54军调滇西参加抗战,第52军接防,所属第2师4、5、6步兵团(注:第5团团长平尔鸣、第6团团长李公言)轮流接替麻栗坡方向的防务,董干边境分驻一个营防守。第195师接防后,所辖第583、584、585步兵团,轮流接替麻栗坡方向防务。董干边境仍然分驻一个营防守。其间,驻防麻栗坡特别区的还有第九集团军直辖的工兵第35营(注:营长龚肃寰)。
1944年4月2日,董干对汛给所属乡镇长的训令称:“案奉督署民团字第七七零二号训令开:案查断绝交通,严禁走私及以粮食物品偷运越境易换货物……军机又资敌用,迭经明令严禁在案。兹查一般商人希图渔利,不顾违法祸国,深感痛恨……仰遵照,该汛长应认真查禁,断绝往来行人而利抗战……等因;奉此,除呈报外,查严禁走私,以粮含物品偷运越境易换禁物,前经分谕各乡长督饬各所属甲长认真查缉勿稍疏懈在案兹奉前因,令合行仰遵照,迅予认真查缉解办,如违定加严惩不贷,切切!此令。”
1944年6月17日,麻栗坡董干对汛杨秀举给陈凤国的训令称:“案奉乡公所第35号训令开,应办事项如下:1、令该甲应派自卫壮丁二名到董马受训,壮丁在内定于本月十九日将名报来,又二十三日晨早由甲长亲身带至来所齐集,以便即日带至董干十二点钟时点验返家。倘有不到者定以甲长论罪。2、令该甲应派担架队壹名,火速派妥,二日内将名报来以便转报听令点验。3、令派本保制旗费国票肆佰元。4、团部代购八月份马料玉米叁佰壹拾陆斤,定限本月二十五日派民夫送缴竜沟团部,因各甲户口之新粮未干,实难接收,仍照市面之玉米实价(每斤国票七十元)总合国票贰万贰仟肆佰元足,由保公所派人携款购买,伙食费在内等因奉此:以全保户口平均摊派,该甲征收国票贰仟叁佰陆拾伍元,准限本月二十四日以前缴清。倘有拖延不清者,欠款甲数自行送缴团部,本所决不负责。火速、飞速,勿违。此令。”29日,杨秀举又给陈凤国的训令称:“乡公所第31号训令开:令该保应办事项分条列下:(一)驻军第四、五等团代购军马,全区三匹除应给价外,尚不敷叁万伍仟元,本乡负缴柒仟元,着该保应摊派国币捌佰元。(二)本乡应筹募同盟胜利公债费国币伍仟柒佰玖拾元,着该保应筹募国币柒佰元。(三)此次运缴畴阳兵站军米,全乡交粮员李费着该保应摊派国币贰佰元。(四)该保应欠乡公费及他种各款火速缴来,俾使开支。以上各柱共合国币壹仟柒佰元,统三日内缴来,此令等因奉此!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甲长遵照,以全保各甲105户平均摊派,着该甲应负征收国币一佰柒拾捌元,仅三日内缴来,以凭汇解,万勿拖延,切切!”10月12日,杨秀举再给陈凤国的训令称:“倾奉乡公所训令开:为驻军营部建筑马房需用木材甚多,着该保采办木材五根(长一丈五尺,过心四寸)及竹子二十根,仅限一星期内派民夫送交董干机枪连取条。此令等因奉此:令仰该甲长遵照,以全保十甲计算(每两甲采办木材一根竹子四根)着该甲长会同木猴甲甲长等商采办,定于本月十九日(街子天)自行派妥民夫送缴董干机枪连,由保所派人缴数取条。事关军情,勿得儿戏,火速,切切!此令。现乡所派丁在所坐催积谷,着该甲长速将缴数送缴。”
1945年春,马浪乡木林保保长杨秀举、副保长喻正刚给木林甲甲长吴成良手谕称:“迭奉乡公所多次命令内开:查各地设置之电话线,关系情报,军息至为重要:曾经汛署迭次明令饬送各乡保所属电话线负责人员,加紧巡查防守在案。倘有谁人窃取折断,不将盗线人拿获者,即以该管负责人是问等因奉此,除分令外,仰该甲长务须随时饬该护线人李永秀加紧巡查,捕拿盗线者……丁家塆电线被盗折断,除呈报上峰查核外,火速通知李永秀会同郑继贤限3日内,设法修补妥原,倘上峰派员察觉,则此责任难当已枉,切勿因循延误。火速!此令。”
是年,中国的抗日战争随着欧洲战场盟军的胜利,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胜利,滇南抗战也迎来胜利的曙光,驻守中越边境防御作战的中国军队奉命对当面的日军发动有限的攻击。
同年6月,第九集团军所属第52军前线守备部队在麻栗坡特别区攀枝花对汛(注:今八布乡)对驻守越南马龙寨日军据点发动重点进攻的同时,其余部队也先后对当面越南同文、江利、老寨、箐门、卡房、曼美、岩风洞等地的日军发动全线出击,董干驻军对越南普棒日军展开袭击。

文山至麻栗坡公路
《竜沟驻军》又载:“竜沟驻军一个团的兵力,经三次换防,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为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大摆筵席,大放欢迎炮一星期后,奉命从八布方向开赴越南,接受驻越南日军受降而全部撤离,据悉这部队已从越南海防上船直接开赴东北打内战。”
《国民革命军第54军来龙去脉》叙:第54军在文山抗战期间,曾以“爱民敢战”及“还我河山”为军训,官兵佩带的臂章,上有“还我河山”四字。部队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军民合作,守土杀敌。当调离驻地时,民众皆依依不舍。时过不久,部队又奉命回驻原地,居民乃沿途置备茶水,夹道欢迎。民众对“还我河山”部队的赞扬,真可谓有口皆碑。“从昆明向南的铁道只通到碧色寨。南到国界线还有徒步三日至五日之行程,所有路基、桥梁、山洞都因防备敌军入侵全部破坏。我们……到第二天上午总算运气好,在街上遇到好几位军官军士,他们的袖章带橘红色,上有‘还我河山’四字,于是我们才知道十四师的同志已近在咫尺。”
《竜沟驻军》叙:“所驻部队是593团,军纪严密,与群众关系较好,不打老百姓,不拿群众的东西,能照价付款,还派人辅导和帮助办好学校,直接参与上课,对成绩好的学生,部队还给予表彰和奖励。所读书名叫《人民大众》。”
二
1940年底,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54军才完成了接防工作,全面驻防文山地区,并接管了滇军第60军第184师防务,第184师移驻红河地区的蒙自、开远、河口等地,编入第一集团军,驻守中越边境的中国军队被扩充为滇越边区总司令部,卢汉任总司令。
文山军民以乾隆四年(1739年)曾设置过汛、塘、卡的105个村寨为屏障,构筑国境沿线守备阵地;在富宁、麻栗坡、马关3县边境集镇战略要地,同时构筑第一线的防御阵地。以文山城为防御中心,在西畴、古木构筑二线防御阵地。参战各部队沿山隘、路口、河流、码头等天然屏障征调民工民夫配合修建、构筑据点工事,破坏道路桥梁,形成大纵深防御体系,严防日军入侵。
按照滇南防御的具体部署,文山地区各驻防部队认真履行防区任务。
第54军以古林箐以外到河口、马关、麻栗坡一线为主阵地前沿,从阱门口以外到文山、西畴、富宁以南一线为主阵地后沿。加强防御工事建筑强度,重点保卫滇越铁路东侧地区,右翼与滇军第60军、左翼与驻广西的第二方面军紧密联系,截阻歼灭由越南前来进犯的日寇。第9兵站分监部在文山平坝、西畴锡板、砚山阿基设分站,在文山、西畴、丘北设粮食库;在砚山、文山设军械库,保障第九集团军所属部队的后勤补给。各防守部队派出政工人员联合地方党政机关,组织民众及游击队,联络地方团队;设置防空监视哨,防止和监视敌人空军陆战队的降落;加强宣传,争取当地人民和越南人民的支持。各军各师对主阵地前到国境线上应破坏的道路作彻底破坏,以利固守;接通主阵地以内的主要道路,并做好不得已时全部将其破坏的准备;对后方运输补给的道路,发动民众力量修筑,以便转移兵员、接济粮弹。
而在红河方向,第一集团军各部队也陆续进入各自防区,严阵以待。
据金平人刀家胜记述:1941年秋,云南省主席龙云鉴于金平乃边防要塞,勐拉与越南接壤更属军事重点,于是,又下令委任刀家柱为滇越边区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将原来的游击大队进行了扩充,组成3个中队,每个中队120人。中队长由刀家柱选任,一中队长是刀家柱堂弟刀家昌,二中队是刀治文,三中队是刘树楷,副大队长是刀光兰。组织好后,就将名单上报龙云。省里还派来5人搞情报工作,一部电台,初到时就住在刀家柱家里,训练壮丁。当时,武器是由团部的晏华分发,给步枪150支、轻机枪3挺、十响枪5支。配发武器后,刀家柱即派一中队长刀家昌驻守南柯广西寨等地,命二中队长刀治文率兵驻守金水河隔界,三中队留在大队部里活动。当时游击队的情况是这样的:法国殖民军、越南仆从军配合日寇不断在我中越边境扰乱,在越南边境的十二楼、瑶山、丰土(注:即勐梭)、莱州都驻有日本鬼子和法越组织。游击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守卫国土,破坏敌人进入国境之通道、桥梁,堵截险要山头高地。1941年团部还调来了2营1连的兵力驻守勐拉,连长姓彭名德。1连到达勐拉后,也是和刀家柱在一起共同防御敌人进攻,搞破坏桥梁、道路的工作。当时这部电台的工作,就是向省里发报汇报日机由越起飞飞往我省内地的方向和气象预报、飞机架数,我省内地各县发出警报预防疏散。因当时我和电台的成员往来,还侍候他们,才知此情。1942年,安纯三晋升暂编第20师师长时正值春节期间,他还带了他的宣慰团到勐拉视察边防情况,作慰问演出,有滇戏和话剧,宣传抗日的意义,鼓励游击队要提高警惕,严防敌人入境骚扰破坏。同时,省里还派了一个8人的边疆工作组,到勐拉协助刀家柱工作,8人中有两个外国人,1个是美国人,1个是英国人,其余是海外部工作人员,专门搞日军的情报。
抗战老兵夏禹声,1919年3月2日生,隶属于中央陆军第93军22师。这位出生于遵义市湄潭县的老人,1940年8月从通信队毕业后,就到云南交通大队任少尉通信员,后任通信连少校连长。夏老回忆,“当时日军进攻云南时,通信兵承担的任务重。我的业务水平过硬,被提拔为无线电台副台长,后调任无线电第五台台长,属于步兵第三旅和四旅,我们跟随部队驻防云南蒙自、金平、建水一带,阻止日军对云南边境的疯狂进攻,当时中国军队驻云南边境有七个旅的兵力。日本鬼子多次向我云南侵犯,都被我军击退。正面攻击失败,日军在空中随时数十架飞机轰炸我后方城市,老百姓生命财产遭到极大损失。日寇受到我强大兵力的堵击,无法进攻。”“一次,我所在的部队受到日军猛烈的炮火攻击,历时4个昼夜,我在保护电台时右手受伤,一直坚守岗位,没有下火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是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每次都将日军的进攻挫败,最终日军没有能从云南边境进入中国。我作为一名幸存下来的军人,深恶痛疾日军的残暴;在与日军对垒时,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所在的无线电台设在军部,每天负责军部参谋处、政治处、后勤处等8个处室,收发前线战事、全国抗战信息和上级命令。”

我军在石壁上留下的标语
抗战老兵韩光武,是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关营村人,生于1924年12月,在家中排行老五。1938年,韩光武在“三丁抽一”中被抓当兵,同村一起去的共7人,如今只有他一人健在。当年,他们被带到云南开远草坝,先在草坝的石榴村从事军垦、栽甘蔗、养牛、养鸡等工作。1940年,又被分配到滇军第93军野战医院卫生队学习救护。这支部队作为边防守备部队驻守在中国境内云南边境线上的屏边、河口、蒙自一带。韩光武回忆,日本飞机常从越南飞来轰炸蒙自、昆明等地。自己在野战医院卫生队的日子,主要是受训,每天都安排得很满,训练项目有出操、到野外拉练等。部队不发枪,给每个救护人员配救护包和担架,发铁锹和铁镐,学习包扎、打止血带、打吗啡,那吗啡像牙膏一样,可以挤到伤口上止疼,而不是用针打。韩光武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军队以守边防为主,但是,每个救护队员的训练却是极为正规,也是很辛苦的,大家都认真地学着,生怕技术不过硬耽误了救护工作。救护班的士兵每人都发救护包,里面能装二三十个药包,美国货,药包是个铁盒,里面没有针,有两支吗啡、一个止血带、一个敷料、个风帽碰到负伤的士兵就拿出一个,如果是脑部负伤,就将敷料贴到脑部受伤处系好,扣上风帽。在卫生队里,大家分工明确,救护的、抬担架的各行其责。如果看到有士兵死了,就翻他的衣服找证件,由班长记下他的名字和部队番号,脸一盖,就地掩埋。如果在开阔地带救护伤员,大家就会四肢着地,让伤员双手搂紧救护人员的脖子,救护人员跨在伤员身上,脸对脸拖着他爬回来。战场上子弹“嗖嗖”作响,人根本直不起腰。还有一种搬运伤员的方法叫“大跨”,就是伤员两手分别搂住两个救护人员的脖子,救护人员每人平抱伤员一条大腿,快跑,这样效率高。
有段记忆在韩光武脑海里非常清晰,那就是1945年8月,通过第60军军部的电台,大家知道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兴奋不已,一起奔走相告:“日本投降啦!中国胜利啦!日本被中国打垮啦!”后来,人们上街游行、庆祝,在部队的组织下,韩光武和战友们去东山阵地放响了825迫击炮、榴弹炮,也不知放了多少炮,总之,打了好多炮弹,以庆祝抗战胜利。那一天,他的心里美得像开了花一样。10多天以后,部队就出发去了越南,参加在越南的日本部队的受降以及武器弹药的接收工作,在那里,韩光武被提拔为救护排排长。至今,韩光武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接收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说:日本部队集合在一个大的操场上,国军部队进去,对面站着,日本士兵把枪斜着架在一起,背包、手榴弹都摆得很整齐,向后转,退后三步,再转过来,面向中国军队抬手敬礼;日本投降后,收缴过来不少汽车,日本大洋马也有很多,那些马站得整整齐齐的,一起交给了我们的部队,但是,这些马不懂中国话,后来日本人来教了才知道,一拍肩膀它就跪下,手一抬它就站起来,手向前它就向前走,遇到岔道想往哪走就往哪摆手不用这些手势根本没办法指挥这些马。学会指挥马以后,韩光武和士兵们经常骑着马在越南老街溜达;越南人吃的一律是江米饭,士兵们吃了几天就受不了了,日本人看守的仓库里有很多大米,天太热仓库里开着大电扇,去找日本人要,日本人要长官的条子,韩光武就写个条子,用写着他名字的篆字印戳盖上,就领出了大米,这个手戳他一直保存到现在。
1946年3月,韩光武所在的部队从越南调到东北,来到了葫芦岛,有明白人听说要到东北打仗就开小差跑了。韩光武说,打日本大伙都愿意,回国还要再打内战就想不明白了。解放锦州的战役打响时,韩光武去义县买菜,回到锦州,锦州已经解放了。韩光武所在的部队被整编后编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7大队2中队,部队南下时,因韩光武正生病,中队领导批准他就地养病,并给他写了条子,后来几经辗转,条子与能证明他自己身份的证件再也找不到了,他就流落到葫芦岛市南票区的高桥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心灵手巧,为人厚道,他当过工人,修过车,养过牛,还能帮大家处理一些简单的伤病。韩光武在高桥镇务农至今。
(未完待续,本文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林浪平)
(编辑:李云淑 排版:龙俊贤 审核:资云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