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在深入推进“文明文山”建设中,主动聚焦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统筹单位、社区、物业、企业等资源,开展“志在身边”家门口式文明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新时代“西畴精神”“老山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送进小区、楼道、商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百姓生活。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文山市打破资源壁垒,抓好“点、线、面”全域阵地建设,厚植文明实践“发展沃土”。以“点”入手“星罗棋布”。整合红色教育、商场小区、景区景点、书店影院等10类特色场所拓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65个,将公共空间赋予宣教属性;造“带”成条“九曲蜿蜒”,依托盘龙河生态廊道、公交巴士打造“沿河文明实践带”和“文明实践巴士路线”5条,使文明新风成为城市间流动风景;全“面”覆盖“聚沙成塔”对全市17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基础设施、制度机制的全面性提质升级,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通过系统建设,全市共有文明实践阵地235个,在老区内、河畔边、小区里、商场中随处可见群众参与活动的身影,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山市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在特色型、拓展型队伍建设上全面发力,实现文明实践“全城志愿”。在建立常备志愿队伍基础上,聚焦未成年人关爱,联合团委、妇联打造“五点半课堂”“益起童行”志愿队伍,解决未成年人课后辅导、家庭教育问题;聚焦残困群体扶持,联合民政打造“及时雨”志愿队伍,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重振生活信心;聚焦理论武装,打造“理享七都”“火塘故事”志愿队伍,以音乐思政课、本土话剧党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聚焦社区网格治理,整合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社团组织等力量,打造“银发志愿”“兵哥哥”“永通大妈”等特色队伍,不断延伸服务群众触角。全市共有志愿队伍700余支,招募志愿者8万余人,为文明实践提供人才支撑,助他、共助的氛围不断浓烈,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不断形成。
守正创新,立破并举。文山市不断破圈出圈、融圈建圈,以特色“IP”品牌活动引领人心,推动文明实践“精彩纷呈”。以“圈集计划”品牌助推城乡文明合唱。在城区,构建社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以“志在身边”文明实践进小区品牌活动,扩大服务群众“幸福半径”;在农村,通过“好市连连”文明实践赶集日品牌活动,每月定期定点送去文明实践惠民“大餐”,解决农村文明实践散小弱问题。以“一河一塔”品牌赓续城市文脉。围绕“盘龙河、文笔塔”这两个文山历史文化发源符号,打造活动品牌,其中:通过“理享盘龙”主题微宣讲、“唱响盘龙”文化进基层等活动,擦亮盘龙母亲河文化符号;通过“文笔塔读书会”全民阅读、“文笔yeah生活”青年夜校等活动,奏响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强音”。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山市探索“一对一”式志愿服务,促进文明实践与群众“亲密无间”。以社区为单位,以小区为主体,建立党支部、推行楼栋长、整合好资源,调动社区志愿者对特殊人群进行摸排登记,针对社会兜底对象、贫困边缘户、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实行“管家式”一对一服务,在全省创新推出“益起助你”——“服务上门、让爱到家”活动,开展助餐、助洁、助行等“十助”服务。目前,共开展志愿者与特困群体结对235个,开展“一对一”服务1000余次,以“小关爱”托起“大幸福”,其中大以古社区、攀枝花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文山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的方式,强化文明实践全民共享。按照“年有计划、月有主题、周有活动、节庆共乐”的要求,通过线上平台收集群众需求,“量身定制”活动套餐,实现活动定制化、订单化,以义诊、义剪、磨刀、美食节等活动,提升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30个百分点,其中,文新街社区被表彰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在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节庆日,组织全市31个社区共计120个小区连续开展了三届群众性文明实践邻里节,根据群众反馈需求,组织开展“千人长街宴”“万人花车巡游”“春节送福记”“龙年寻龙记”“元宵夜游记”等爆款活动,群众由“要我参与”变“我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助力社区治理建设,相关做法被《中国志愿》杂志刊登。
(来源:中共文山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编辑:刘虹 美编:陆军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