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从医
意味着付出与奉献
选择从医
更意味着护佑生命的无上成就
8月18日下午,文山州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蒙俊、重症医学科(ICU)主任陈淑云,走进文山州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文山故事》访谈节目的直播间,讲述他们从医多年的感悟和感人的医患故事。
直播中,两位嘉宾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工作。
“我工作了25年了,从2000年读研究生开始就一直在外工作,而且一直从事着心血管外科专业的工作,期间一直都在昆明的三甲医院如附二院、附一院工作。我们的工作总体上说还是高危高风险的术科。”文山州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蒙俊说。
“我工作33年,1992年被分派到文山州医院,曾在老干科、内一科、心肾科、心内科工作过,2005年底到重症医学科工作。我科的工作紧张、繁重、高强度、高压力。”文山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陈淑云说。
在谈到重症医学科(ICU)的日常工作时,陈淑云进一步介绍,ICU医生的日常工作就是晨交班、查房、带教、特色治疗(比如中心静脉置管、纤支镜吸痰、肺泡灌洗、PICCO监测等)的操作、多学科会诊、急会诊、技能培训、家属谈话等。
“作为一名ICU医生,在无数次见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后,我对生命的理解确实经历了深刻的蜕变。我开始理解,生命的价值远不止于生理功能的维持,更在于意识、关系、自主性、尊严和体验的质量。ICU的工作经历让我剥离了对生命过于简单化和技术化的理解,希波克拉底誓言中那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ICU的日夜交替中获得最深刻的回响。”陈淑云说。
对于医学人文关怀的理解,陈淑云有自己的看法,她表示,生命的“长度”固然重要,但其“宽度”和“深度”更值得敬畏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点,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医学有其局限性,并非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治愈”,在无法改变结局时,如何减轻痛苦、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帮助患者及家属完成生命末期的过渡,优化过程本身,也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
在ICU工作,陈淑云看到了太多的生死离别,而让她记忆深刻的却是一名新疆小姑娘。“2009年底2010年初收治的一位10岁的重症H1N1感染的新疆小姑娘,转来我科时,面色青紫,呼吸急促,脉搏微弱,危在旦夕,立即插管带机、呼吸循环支持、抗炎抗病毒治疗,大家昼夜坚守在科室,经过10多天的治疗,各种指标趋于好转,准备脱机拔管前期某一天,病情急转直下,氧合差、心率慢,患儿合并了金葡菌感染、脓胸、心肌炎,病情再度恶化,医生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一月后,小朋友康复出院,她挥着小手,用夹生的汉语说着‘谢谢’时,当时在场的医护噙着眼泪,笑开了花,一切辛苦都值啦。”
而去年通过州委、州医院的人才引进回到文山工作的蒙俊表示,一年多来,他在州医院开展了100多例高难度心脏手术,心脏手术量提高了近4倍,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如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手术、瓣膜成形术、小切口先心病手术、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心包手术等等,其中,肺动脉内膜剥脱术、胸腔镜下瓣膜手术在全省均处于领先水平。
很多患者在面对心脏手术时都会焦虑,这就需要医生与患者或家属建立有效的沟通。“通过模型和视频详细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手术的大致步骤过程,同时也让他们知道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远期的生活质量。心血管外科是需要长期刻苦学习才能成长的,吃苦耐劳才是在这个领域走得远的基本品格。”蒙俊说。
(记者:廖志文)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