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腊科村的民歌会

2025-08-23 15:29  

盛夏的早晨,一场充满彝族特色的“开山门迎客”仪式,正在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村口举行。

和煦的阳光下,长号齐鸣,鼓点激越,歌声悠扬。数十名村民身着色彩艳丽的彝族服饰,满面笑容地为远道而来的宾客们献上糖茶,用传承千年的礼仪迎接八方游客。从开山门迎宾到齐跳左脚舞,大伙刚进寨子就感受到了腊科村民的淳朴热情。

原来,2025年中国·腊科乡村民歌会在这里举行。来自云南昆明、文山及广西百色等地的各族歌手与当地农民合唱团欢聚一堂,以民歌为纽带,唱出乡村振兴的蓬勃气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

我很好奇“腊科”村名的由来,询问后得知,因为这个村后面的石岩上有岩蜂筑巢,村民常捣巢取蜡,故得名“蜡窝”,后来渐渐演变为“腊科”。腊科村是个彝族聚居村寨,村寨中流传着这样的民间谚语:“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板痒”。腊科村历来就有跳弦子舞的传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逢村里有人家娶亲嫁女的日子,夕阳西下之时,远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便不请自来,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2005年9月,腊科“彝族弦子舞”被列为马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11月,腊科村组建了腊科彝族农民合唱团,现有团员50人,通过融入彝族弦子舞等元素,改编了歌曲《我唱腊科给你听》,以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腊科的人文特色和民族风情。

我随着人流来到村前的广场上,那儿搭建起一个彝族特色鲜明的舞台。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乡村民歌会在《壮家土土小调》的悠扬旋律中拉开帷幕,合唱团演员身着漂亮的壮族服饰,用质朴的歌声描绘在田间忙碌耕作的景象。合唱《美丽的文山欢迎你》,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热情洋溢的歌词,献上文山儿女滚烫的盛情。合唱《苗岭花开幸福来》,以欢快的节奏,将苗族“踩花山”的喜庆场景呈现在舞台上。

壮族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就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闪耀着壮族儿女的智慧与情感光芒。广西百色市群众艺术馆带来《壮乡嘹韵》《月亮》两个节目。《壮乡嘹韵》,清脆嘹亮,“嘹—嘹—嘹”的衬词拖腔极具特色,高亢如群山回响,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月亮》,则将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哲思娓娓道来。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演唱了《命好才相会》《舍得舍不得》。坡芽歌书被誉为“天籁之音”,是刻在物件上的密码,是唱在心间的诗篇。两首歌表达了壮乡儿女相会心欢喜、离别就像鱼离水的浓情蜜意,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浪漫与深情。

腊科农民合唱团带着质朴浓烈的情感,演唱了专属腊科的情歌——《我唱腊科给你听》,表现了对腊科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压轴登场的《五十六个民族爱中华》,由富民县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献唱。这个合唱团由来自富民县大山之中的苗族群众组成,平时过着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唱歌的生活。他们用歌声来交流、用歌声来倾诉,曾获得过国际、国内合唱的多项大奖,在美国、英国举办过巡回演唱会,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随着农民歌手们用荣获国际大奖的纯净和声深情演唱,仿佛将一幅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幸福生活的壮美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腊科村始建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22年7月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3月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此次民歌会,省内外纷至沓来的游客除了能沉浸式体验“唱”在腊科、“乐”在腊科外,腊科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吸引着大家去一探究竟。

腊科村建筑大多为夯土墙、灰色石头墙基的传统风貌建筑,村中有保存完好的“一颗印”传统四合院6座,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文状元府和武状元府。

文状元府位于村中心,修建于民国,是典型的“一颗印”,也就是“三间两耳倒八尺”(即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两厢为耳房,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合院式建筑。在这幢建筑的一间厢房里,有一道被钉死的柴门。乡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可不是一道普通的柴门,村民们都叫它“三亿财门”。

据说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如火如荼展开,工作队在清查二楼主人的卧室时,发现楼板下面的墙有异样,撬开地板一看,原来是一个专门用来储存财物的仓库。

当时,这里看上去像一个厚厚的码头墙,没有门,仓库深10米,银元整整齐齐装在箱子里。为方便往外搬银元,就在墙上开了这扇门。后来经过清点,从这里共搬出了三亿多银元。由于年代久远,此说真假难辨,但房屋主人的富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相传,房屋主人祖祖辈辈种植名贵中药材三七,每次用马驮着三七出去卖,尔后驮着两垛银子回来,天长日久便积累下巨额财富。

武状元府门口有两个石礅,据说是“武状元”用来练腕力的,相当于现代的“哑铃”。“武状元”在清朝参加武试中举后返乡,虽然中的是武举人,但其志向远大、急公好义,组织村里的青少年到家中学习武术、增强体魄,并带领村人抵御盗匪,村民都尊称他为“武状元”,将他居住的府邸称为武状元府。我们参观武状元府时,里面居住的人家正在吃饭,热情地搬来凳子,邀请我们一同用餐,我们笑着婉拒了,好客的主人又赶紧端来一碗色彩鲜艳的花米饭,大伙品尝后直夸好味道。

村中建有占地近2亩的福泉广场,广场上有一个小龙潭,潭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以前村民们都在这里取水,近些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村里通了自来水,大家不再到这里取水,但还保留着每年大年初一清晨到这里来抢新水的习俗,象征新一年生活的开始。龙潭后有一堵石墙,每一块石头上面都刻着一个不同字体的“福”字,故而叫“百福墙”,寓意时逢盛世、国泰民安,才有了腊科这一方安宁祥和的福地。

村口有一座望乡楼。这是座木石结构的小亭子。以前,腊科村的青壮年常年用马驮着三七外出售卖,一去便是数月。在家的亲人十分思念他们,便时常到村口的小山坡上向远方眺望。久而久之,此处便成了腊科村民思念亲人的情感寄托之地。现在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在此处修建了“望乡楼”,成为村民观赏腊科美景、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去处。

此次民歌会,众多来宾在乡村舞台聆听乡音雅韵,于灵秀彝寨触摸百年沧桑,到农家小院体验非遗传承,往乡间小道追寻童年时光。大家纷纷表示,民歌会不仅是一场赏心悦目的视听盛宴,更以音符编织民族团结纽带,展现着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包容、融合,呈现出一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动人景象。

(《云南日报》)

(美编:向传帅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