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南第十中学高考本科上线154人,本科率从16.56%跃升至32.08%;数学、英语等薄弱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通过率从60%提升至95%以上。这一切,与来自上海市回民中学的教师石裕雄和他带领的帮扶团队密不可分。
石裕雄与学生交流谈心。 云南日报通讯员 刘雪丹 黄国旭 摄
3年前,石裕雄作为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来到广南十中。当时,学校建校刚满两年,是全县8所高中里最年轻的一所,学校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其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仅27岁。同时,作为县内“兜底”的高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面对这片急需建设的教育园地,石裕雄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是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充分发展并展现其独特潜能,进而与他人和谐共生、平等协作。”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这不仅是石裕雄的教育理念,更是他3年来帮扶工作的生动诠释。3年来,石裕雄带领帮扶团队以实干开路,同时链接上海静安区、民盟组织及社会爱心企业资源,构建“资金+物资+智力”的立体帮扶网络,累计争取外部支持超200万元。
“我们团队进驻十中后,以校徽篆体‘实’字为精神原点,将‘实文化’融入办学全过程。”石裕雄说,帮扶团队通过“青蓝工程”构建“1带3”师徒链,实施“订单式”培养形成导师职责与学员任务相结合的刚性机制。
“我们在广南十中开展了地毯式调研,我每周至少听6节课。这里青年教师多,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但也充满潜能。”石裕雄说,平均年龄27岁的年轻教师们,扛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担,让中考排名2000名之外的学生能握紧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边疆教育的韧性正源于此。
3年来,广南十中教师队伍实现了质的飞跃:新增各级骨干教师58人,首次出现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骨干2名;教师教学竞赛获县级以上奖项84人次,其中省级奖项6项;2项课例入选全省基础教育精品课;教师发表论文数量大幅提升,形成了教研、教学、成果的良性循环。
石裕雄团队用“七个一实效导学课堂”打破“满堂灌”的窠臼,用“四实德育链”编织成长的经纬。如今,广南十中从一所无历史积淀、无优质生源、无办学经验的新校,成功晋升为云南省二级一等高中,并于今年5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同时被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评为文山州教育先进集体。
(云南日报记者:李彤)
(美编:向传帅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