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里蹚出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发展新路
——西畴县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以来,西畴县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目标,以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为路径,探索组建跨村联营的村集体经济公司,率先蹚出一条山区县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发展新路。全县共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45个,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益达826.59万元,76个村(社区)全部突破5万元,其中最高收入更是突破100万元,累计收益分红120万余元,惠及2.24万人,实现了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双增长,为欠发达山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如何推动?三级组织强化引领。早期,西畴县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行政“输血”,以资源资产租赁收入为主,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资源资产的利用率不高,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针对这一问题,西畴县意识到,必须变行政“输血”为自身“造血”,推动市场化改革发展,才能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西畴县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构建“县级谋划—乡级统筹—村级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有序推动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县级谋划明方向,制定《西畴县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指导意见》《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实施方案》,把公司化发展作为改革方向,并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任务。乡级统筹强指导,对乡(镇)的资源、资金、人才底数进行摸排和统筹,结合实际确定公司化改革发展的具体形式,并选派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干部驻点指导。村级实施抓执行,村级作为主体,具体落实推进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任务,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公司董事、项目经理等相关职务,做好资源资产摸排登记、群众组织动员、参与经营管理等工作。
如何破局?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为破解单个村资源碎片化、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等难题,西畴县探索组建跨村联营的村集体经济公司,实现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使分散的村集体经济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莲花塘乡,联合10个村级联合社成立清莲惠公司,形成“1+10”组织架构,统筹整合全乡可用的资源、资产、资金和人才,抱团开展村集体经济市场化经营。在兴街镇,以东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社为龙头成立畴阳公司,探索建立“15合1”运营模式,即15个村委会(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在集体经济公司畴阳公司联动带动下,以强村带弱村,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同时县级统筹涉农资金与政策资源,扶持乡镇建成农特产品孵化中心、“幸福里”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为村集体经济公司提供孵化、技术、市场等支撑,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完善。
如何经营?多元产业增强活力。立足各村的产业优势和特色资源禀赋,西畴县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拓展村集体经济公司的经营领域,让集体经济在市场中“活起来”。莲花塘乡将公司业务划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劳务派遣、垃圾清运、直播带货等13个经营板块,并创新“乡村CEO”制度,10名村党组织书记结合能力特长分块担任项目经理,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奖惩,让村干部在公司经营中担当作为,2024年村集体经济公司营业额达978.7万元,利润161万元,较2023年增长14倍。在工程建筑板块,公司选派有建筑施工管理特长的芦差冲村党总支书记杨相成担任项目经理,承揽乡内外污水治理、道路维修等项目,2024年为公司盈利40万余元,带动10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在农产品加工板块,公司盘活闲置场地建成香料、大米、油料、藤茶、手工红糖等五条生产线,选派有市场实战经验的香坪山村党总支书记邓国飞担任项目经理,2024年销售农特产品120余万,盈利36万元。兴街镇深化“资源整合+市场运作+板块拓展”发展路径,采取集中运营一批、盘活提升一批、联动带动一批、劳务增收一批“四个一批”运作方法,依托东升村3A级旅游景区优势及红色文化矩阵,集中运营东升公社食堂、东升供销社、东升产学研基地等项目15个,与华能、建投等国有企业合作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红色物业、停车场等项目,与相关企业入股成立西畴县小西品电商公司开展“好村播带好山货”助农行动,建成“东升公社就业幸福里”开展劳务代招及技能培训,2024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0万元。
如何激励?利益捆绑激发动能。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是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持续推进的核心动力。西畴县探索差异化的利益分配激励模式,让发展成果惠及多方主体,激发受益各方参与产业发展及项目运营的积极性主动性。莲花塘乡采用“3331”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公司盈利的30%用于目标绩效考评、30%用于公司再发展、30%用于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分红、10%用于全乡公益事业建设;兴街镇推行“1234”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公司盈利的10%为公司法定公积金、20%为公司运营经费、30%分配给项目资源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40%分配给其他村、社区;鸡街乡大寨村采用“532”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公司盈利按照农户50%、集体30%、公司20%进行收益分配;西洒镇瓦厂村推行“4321”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公司盈利的40%投入公益事业、30%用于业务扩展、20%作为股东分红、10%奖励突出贡献人员。
如何管理?健全制度规范运营。规范管理是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西畴县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既符合《公司法》规定又体现集体经济性质的运营管理体系。在组织架构方面,把好公司《章程》制定关,建立健全公司党组织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村集体经济公司组织架构,明确各机构的产生办法和职责权限,确保公司的决策科学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在财务管理方面,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委托第三方会计公司每季度进行资产核算、每年进行审计清算,确保资金管理使用规范、透明,并定期向股东和村民公开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接受群众的监督。在经营能力提升方面,实施“跨村人才共享计划”,组建由农业专家、返乡创业人才、能人大户构成的指导团队,巡回各村开展技术培训与项目指导,并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项目实操、能人帮带等提升乡村干部参与经营管理的能力,为村集体经济公司提供人才支撑。在依法管理方面,督促村集体经济公司依法、依章程开展经营活动,鼓励公司聘请法律顾问在完善合同条款、处理矛盾纠纷、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确保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西畴县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的成功实践,为欠发达山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
注重党建引领把好方向。西畴县在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构建“县级谋划—乡级统筹—村级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确保从公司成立、运营到决策都由党组织全程牵头组织及定向把关,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为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发展筑牢坚实的政治保障与组织根基。
注重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西畴县积极整合各村资源、资产、资金和人才等要素,成功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合力,破解单个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资源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等难题。通过抱团发展,不仅有效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更实现利益共赢,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注重拓展渠道多元经营。西畴县村集体经济公司因地制宜大力拓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服务等多种经营业务,参与市场竞争。这种多元经营模式既能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增强村集体经济公司抗风险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各村特色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注重利益分配激发动力。西畴县创新推行“3331”“1234”“532”“4321”等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将公司盈利按比例用于绩效考评、再发展、集体分红及公益事业,通过差异化分配模式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这种利益共享机制既保障了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通过利益捆绑激发了村干部和群众参与产业发展、项目运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村干部和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
注重规范管理守法经营。西畴县通过完善村集体经济公司组织架构、建立民主决策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产监管等手段,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升村集体经济运行效率;通过组织培训、项目实操、能人帮带等形式加强村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使用,为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提供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能奉献的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聘请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及发挥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保障村集体经济在健康、守法、可持续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来源:文山州政府研究室、西畴县政府研究室)
(编辑:刘红丹 美编:冯鹤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