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之窗》杂志2025年第8期发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署名文章《认真思考和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谈到这几年涌现出的联农带农有效做法时,他特别提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黄瓜“双绑”模式。
大荒地村的大棚里,黄瓜长势良好。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弥渡县黄瓜“双绑”模式优势何在?
人民网记者深入弥渡县
展开实地调研
↓↓↓
传统模式缺点在哪?
利益不共享、风险不共担
2019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双绑”产业联结机制,明确“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利益联结框架。
“‘双绑’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下,我们摸索出‘3582’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绑得更紧,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弥渡县黄瓜“双绑”模式的发源地,弥渡县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党支部书记张林保说。
具体而言,“企业负责提供种苗、农药化肥及技术指导和销售,合作社负责建设蔬菜大棚和组织管理,农户负责种植。产生的利润,先提取3%给村集体、5%给合作社,再把剩余部分的80%给农户、20%给企业。”张林保接着说。
在张林保看来,很多地方都在搞利益联结,但多是企业或合作社直接从农户手里流转土地的传统模式,一方面企业需支付固定地租和务工人员工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农产品品质无法保证。
怎么理解?“农户将土地流转后,往往存在‘打工心态’——只要按时领取租金和务工工资,作物长势与己无关。部分人甚至消极怠工,本该一天完成的农活拖延至两天完成。”张林保说,这种权责分离的状态,导致农产品品质波动,最终影响市场销路,甚至形成“质量下滑—销售受阻—资金链紧张—拖欠租金和工资”的恶性循环。
更关键的是,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传统模式仍存在根本性缺陷。“农户仅能获得地租和工资,无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张林保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在于利益分配机制未能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大荒地村创新推出“3582”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重构生产关系激发各方积极性。
新模式优势在哪?
各方拧成绳发展
产业选择是机制落地的前提。弥渡县本身是蔬菜大县,又是滇西地区的蔬菜交易集散中心,发展蔬菜产业的条件优越。大荒地村村干部和村民深思熟虑后,决定发展蔬菜种植。
村里先成立村办合作社作为运营主体,再找到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之后由合作社出面流转土地建大棚,再将大棚租给社员种黄瓜。黄瓜销售收入扣除种苗、农药、化肥等成本后,按照“3582”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分配。
为保证黄瓜产量和品质,合作社鼓励社员自己种植,每户种植5亩。“我们测算过,每户种5亩的话,各家刚好忙得过来。”张林保说。
效果如何?合作社连续4年的分红账本就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加入大荒地村村办合作社的社员最低分红20.11万元,最高分红34.32万元,户均分红27.37万元。“这些钱都是企业扣除嫁接后的种苗、农药、化肥等成本后的收入,很可观!”张林保说。
张泽在蔬菜基地里忙活。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这些分红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拿68岁的农户张泽家来说,他家种了5亩黄瓜,每年种三茬,每亩每茬产量10吨左右,每公斤平均按3块钱算(价格受市场波动,此处取平均值),每亩每茬销售收入是3万元,三茬就是9万元,5亩的地就可以获得45万元的销售收入,企业再扣除种苗、农药、化肥等成本约5万元,还剩下40万元。再按照“3582”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分配,他家去年分红29万余元。“比以前自家种地好太多了。”张泽说。
起初,张泽没种过黄瓜,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怎么栽苗、浇水、施肥、打药,技术员都开展动态监测,生怕我们种的黄瓜品质不好,砸了公司的招牌,影响了销路。”张泽笑着说。
有了健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荒地村绝大多数外地外出务工人员都返乡种蔬菜。“还有几户没回来,基本是在外边当小老板的。”张林保坦言。张泽的儿子先前在大理下关务工,今年加入合作社租大棚种蔬菜,刚收了第一茬,就获得了10多万元的分红。
“3582”利益联结机制下,不仅农民收入增长,县里的蔬菜产业也跟着发展,当地蔬菜远销国内外市场。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4.2万亩,产量102万吨,产值25亿元。
基地内的黄瓜长势良好。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新模式可复制吗?
已有多地在实践
有人提出疑问:“3582”利益联结机制在大荒地村成功了,在云南省的其他地方可以复制吗?
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弥渡县已有31个村级合作社与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双绑”机制。此外,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也开始学习借鉴。
弥渡县弥城镇新城社区借鉴“3582”利益联结机制,成立村办合作社,与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村民慕冬梅的5亩黄瓜今年第一茬销售收入19万元,获得分红近10万元。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3582”利益联结机制中,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销路不畅,机制就是空谈。因此,要让机制畅通运行,企业的选择尤为关键。
“我们一是选有诚信、有担当的龙头企业,不仅有对社会责任的必要担当,也要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意识;二是选有技术、有市场的龙头企业,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三是选有能力、有创新的龙头企业,能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在发展方向上持续引领。”弥渡县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谢玉明介绍。
此外,为助力龙头企业发展,当地政府给予诸多政策支持,助力企业打响品牌、拓展销路,增加竞争力,以获得更大的产业增值效益。
弥渡县计划,到2030年,全县建成150个以上“双绑”基地,新增设施蔬菜15000亩以上,绑定农户3000户以上。除蔬菜产业外,逐步在杂交玉米制种、生猪、肉牛、核桃等农业产业上推广运用“双绑”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扩大“双绑”模式产业覆盖范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路径。
不止弥渡县黄瓜“双绑”模式有成效,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鼓励基层不断探索创新,涌现出不少联农带农的有效做法。比如,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彝良天麻“721”等,让农民参与企业经营、入股分红。数据显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以来,云南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脱贫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6%,均高于全省经济增速。
各种创新的联农带农机制证明,只有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云南各地正坚持产业发展与利益联结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来源:云南发布)
(美编:冯鹤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