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果树村:红色星火映照振兴路

2025-08-18 10:41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洒戛竜、丫呼寨、王有德故居、阿猛会址、弥勒湾会址、谷拉乡,探访文山革命老区的新变化,看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昂扬斗志实现乡村巨变的奋斗故事。今天推出第③篇——《红果树村:红色星火映照振兴路》。


走进文山州砚山县平远镇田心社区红果树村,一座古朴典雅的穿梁式木结构四合院静静矗立,檐角的木雕仿佛在诉说着百年沧桑。这里,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云南省革命先驱、文山州第一位共产党员王有德的故居。故居门前,新铺设的柏油路蜿蜒伸展,与周边绿意盎然的庭院相映,展现出这片红色热土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

历史的星火曾在此点燃。从红果树村走出的王有德,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德语系预科班,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他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投身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传播工作。1922年,王有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云南早期革命先驱。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他主动请缨奔赴上海闸北前线抗敌,后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年仅35岁。他敢为人先、忘我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成为这片土地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这段光辉历史曾一度鲜为人知。砚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退休教师蒋培庆回忆:“早年我在学校图书室翻阅《砚山县文史资料》时,第一次详细了解到王有德的事迹和本地革命历史,深受触动。当时很多村民和学生并不知晓,我觉得有责任宣传出去。”30多年来,蒋培庆始终坚守这份信念,在讲台上为学子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也向乡亲们传播这段历史。

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2013年8月,砚山县对王有德故居实施了抢救性保护。2014年7月,故居陈列室正式开放。穿过厚重的木门,82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内,泛黄的文献资料与现代多媒体影像交织,生动地展现了这位革命先驱从求学北大到投身抗战的壮阔征程。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随着故居保护工作的深入,红色基因的传承带动了村庄的蜕变。过去的红果树村,“黄土漫天,石子硌脚”是常态,生活颇为不易。“以前生活很艰苦,衣服打满补丁,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车玉祥回忆道。

2023年初,砚山县启动对王有德故居及周边环境的新一轮提升改造。红果树村以此为契机,将红色基因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实施村内道路全面硬化,完成污水管网铺设,新建纪念碑和路灯,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进行绿化。昔日的尘土飞扬被洁净与绿意取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人居环境的改善为发展奠定了基础。红果树村隶属于田心社区,现有218户1000余人,人均耕地仅0.53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和蔬菜批发零售。车玉祥对此感触颇深:“现在的生活变化太大了!路修好了,村子干净整洁。我养了20多头牛,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年收入有10多万元。”富起来的他积极向周边农户传授养殖技术、品种选择和疫病防治知识,带动大家共同增收。

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在丰富。村内新建的民族团结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展望未来,村小组长王红话语坚定:“柏油路通到了故居门口,我们更要让好日子通往家家户户的心坎里。”

这片曾播撒革命火种的土地,如今正展现着新时代老区发展的崭新面貌。从历史深处燃起的红色星火,持续照亮着红果树村通往幸福生活的振兴之路。


(记者:陶晶晶 陈才艳 高加敏  部分图片来源文山发布网)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