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县发现“宝藏植物”苏铁蕨群落

2025-11-05 10:36  

近日,麻栗坡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在开展野外监测工作时,于马街乡黄家坪行政村发现一片罕见的野生蕨类群落。该群落生长于海拔1250米、气候干旱、水源匮乏的黑色砂岩地带,形态挺拔,显著高于周边的木荷、余甘子等灌木。

经工作人员仔细鉴定,确认该蕨类群落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为乌毛蕨科苏铁蕨属植物。该群落集中分布约100丛,总个体数预计超过360株,单丛规模多为3株~6株,其中4株~5株的丛群占比最高,部分丛基部已萌发1株~2株幼芽。植株整体长势良好,成熟个体主茎直立,高度为50厘米~100厘米,大型革质叶片呈羽状深裂,叶色深绿、富有光泽;幼株高度为10厘米~30厘米,叶片小巧,部分丛基部新萌发的幼芽直径约1厘米~2厘米,清晰展现出种群自然更新的活力,且未见病虫害、枯萎或人为破坏痕迹。

苏铁蕨因其茎叶形态酷似苏铁而得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版)。它是源自古生代泥盆纪的孑遗植物,是蕨类植物向裸子植物过渡的关键类群,被誉为“蕨类植物活化石”,对研究植物系统演化与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与进化“解谜大师”。在长达四亿年的演化历程中,苏铁蕨见证了恐龙的兴衰与地球环境的巨变,其发达的木质部、增粗的茎干以及具有胚球但无真正种子的特征,为科研人员还原植物进化历史提供了珍贵线索。

苏铁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还兼具药用与观赏价值,堪称“宝藏植物”。其茎干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驱虫止痛等功效,常用于缓解感冒症状,是民间常用中药材;树形苍劲古朴,叶痕斑斑,绯红色嫩叶点缀其间,观赏效果极佳。然而,由于自然生长条件苛刻、更新能力薄弱,加之过度开发利用,其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种。

此次发现的苏铁蕨群落,是自然保护区以外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种群之一,不仅丰富了麻栗坡县珍稀植物资源记录,也为苏铁蕨种质资源保护与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下一步,麻栗坡县林业和草原局将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为全球孑遗植物保护提供“麻栗坡样本”。

(来源:麻栗坡县林业和草原局)

(编辑:李娟 实习生:李香 美编:向传帅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