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沅江如一条碧绿玉带,在湘西边陲静静流淌,滋养着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渔业村这片独特的土地。这个村域面积仅225亩、不足500人口的“袖珍渔村”,历经半个多世纪四次上岸的变迁,从昔日以船为家、以渔为业的水上村落,蜕变为民族团结、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沅江两岸书写了一曲动人的转型之歌。

四次上岸:半世纪迁徙的渔村蝶变
渔业村的历史,是一部渔民与水相伴、向岸而行的迁徙史诗。由于历史原因,全村无任何耕地、田地及林地,以前村民仅以捕鱼为生,是湖南省内陆地区仅有的两个成建制的渔业村之一,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和村旅游公司上班为主,特殊人员分配公益性岗位或享受低保。
1969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67户渔民完成第一次上岸,彻底结束了长期无土无房的漂泊岁月;2010年与2013年,无房户、危房户集中改造工程相继推进,让渔民实现第二、三次上岸,住房与生活条件迎来历史性改善。2020年,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实施,渔业村率先响应,69只专业渔船、50只副业船只全部拆解,捕鱼工具集中回收焚烧,全村渔民100%彻底上岸,圆满完成第四次转型,终结了世代以捕捞为生的历史。
“船上吃、船上住,小孩也出生在船上,岸上的房用树皮、高粱秆简单搭个棚子,风里雨里就这样过了好几十年。”76岁老渔民吕金珍的回忆,道尽了昔日生活的艰辛。
而今踏入渔业村,屋舍俨然、庭院整洁,堂前屋后花木葱茏,每家每户门口的显眼位置,都悬挂着村规民约与家风家训牌匾。这个曾经的水上村落,先后斩获湖南省文明村、湖南省卫生村、怀化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多项荣誉,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多元增收:渔民转型开启幸福生活
产业赋能与政策托底,让渔民实现了从“捕鱼人”到“致富者”的华丽转身。
63岁的曾祥满和57岁的曾德龙,昔日分别有20多年、40年捕鱼经历,如今穿上救生衣,驾驶快艇每日早晚巡河护鱼,成为沅江生态的守护者,一年能有1万元的稳定收入。像他们这样的老渔民,不少被安置在环境卫生、暑期防溺水等公益岗位上,生活有了坚实兜底。村里还建立起完善的帮扶机制,低保、救济覆盖生活困难户,社保为老年渔民保驾护航,公益基金针对特殊情况精准帮扶,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对于年轻渔民,村里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鼓励外出就业与自主创业。村民杨文义在三一集团工作期间,带动10多名同村人就业,55岁的曾玖连即便只是打杂,每月也能挣五六千元,年轻人从事技术工作收入更为可观。截至目前,4名致富带头人已带领47名渔民稳定就业,11名渔民成功自主创业,全村彻底消除零就业家庭,渔民们通过多元途径实现了转产增收。
部分上岸渔民并未完全脱离“老本行”,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与鱼为伴。村民米长雄创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用井水循环养殖模式,6口装配式鱼池可养殖四大家鱼1.2万公斤,还承包了14亩山塘养鱼,高峰期每天需聘请五六名村民帮忙,既实现了个人致富,又带动邻里就业,让“靠水吃水”有了全新内涵。
文化铸魂:民族团结绘就和谐底色
上岸之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渔业村面临的核心课题。
村“两委”深知,没有产业支撑,渔民上岸后的生活难以长久。依托沅江旖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渔俗文化与浓郁的瑶俗底蕴,渔业村精准锚定乡村文旅这条发展主线,走出了一条特色振兴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渔业村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全村聚居着7个少数民族,18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中瑶族人口占比最高。为促进民族融合,村里将渔俗文化、瑶俗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建起“渔瑶文化”主题广场,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熏陶中增进情谊、凝聚人心。
唱山歌、打霸王鞭是村民最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村“两委”主动联动附近5个村(社区)的文艺骨干,共同举办山歌节、瑶乡美食节、盘王节、民族广场舞大赛等大型活动。夜幕降临,篝火燃起,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和小伙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唱起悠扬的山歌,热情邀请游客共同参与,欢乐氛围弥漫在沅江两岸。
近年来,渔业村还成功承办了辰溪县稻花鱼节分会场、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村民们争当志愿者,用热情好客的态度与阳光向上的形象,赢得了外来游客的一致好评。目前,村里已成立旗袍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多个文艺组织,参与群众达300余人,文化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渔村越开越艳。
2023年以来,村里累计举办大型文化活动37场次,营业收入达98万多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0.7万元,文旅产业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核心引擎。
蓝图绘就:联合发展续写振兴新篇
如今的渔业村,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村子距娄怀高速大江口出口20公里,距溆浦县思蒙4A级旅游区17公里,乡道穿境而过,沅江顺村而流,便捷的交通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渔业村正谋划更为宏大的蓝图:以“沅江最后的渔村”为核心定位,精心培育“沅江记忆”旅游品牌,构建以渔业村为中心,辐射周边5个关联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合体,通过土地、资产、项目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业、生态农业、水产养殖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如今的渔业村,已建成民族文化广场、渔俗文化博物馆、沅江记忆博物馆、山水舞台、露营基地、观鱼码头等一系列旅游设施。在渔俗文化博物馆里,渔船、渔网等实物静静陈列,诉说着渔民向水讨生活的岁月往事;沅江记忆博物馆中,沅江奇石琳琅满目,阴沉木雕塑惟妙惟肖,捕鱼劳作场景通过实景、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村里还开发了玉石吊坠、阴沉木梳子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带走独特的“渔村记忆”。
从1969年第一次上岸到2021年全面禁渔转型,渔业村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完成了华丽蜕变。这里,沅江碧波依旧,却多了护渔人的坚守身影;这里,渔民告别渔船,却迎来了更广阔的致富天地;这里,多民族聚居共生,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渔业村的实践生动证明,只要找准发展定位、深挖资源优势、凝聚民族合力,就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沅江的悠悠流淌中,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渔村,正以蓬勃生机书写着新时代的幸福篇章。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田/文 潘雨/图)
(编辑:唐雪娇 美编:陆军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