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育人初心 聚力提质赋能
中共西畴县委
近年来,西畴县始终锚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在资源配置、改革创新、机制保障等维度持续发力,推动西畴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构建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县委副书记任教育工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分管教育的领导体系,同步建立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学校机制,常态化走访调研、解难题谋发展。今年,县乡两级党政班子挂联学校覆盖率100%,到校上思政课42次,为学校办实事109件。通过教体公众号、北回视听等媒体平台开展身边的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资源配置优布局,办学条件提质效。针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生源不足、资源低效问题,西畴县制定学前及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方案,按收缩村级校点、做大乡镇学校、做强城区学校路径,近三年优化调整义务教育学校22所、幼儿园11所;累计投入7600万余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所,新增学位1530个,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3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91.21%。开通4条覆盖全县90%乡镇的公交线路,减少群众教育支出。西畴县“十四五”规划教育体育项目53个,总投资24.47亿元(教育项目35个15.61亿元、体育项目19个8.86亿元)。截至目前,完成项目9个(含畴阳幼儿园、职业教育实训综合楼等),总投资1.19亿元;在建项目6个(含体育实训基地、特殊教育学校等),总投资2.48亿元;前期工作项目5个(含香坪山体育公园、后龙山健走步道等),总投资1.09亿元。全县中小学实现电子白板班班通、千兆网络校校通、百兆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实现全域覆盖,完成从一块黑板到多媒体教室、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学区集团化办学破局。组建4个学区制教育集团,严格落实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动教师在城乡、校际、学段间合理流动,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目前,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7项指标中,小学综合达标率96.82%、初中100%,综合差异系数小学降至0.292,初中低至0.157。全县义务教育阶段75%以上的学生享受县城及乡镇所在地的优质教育资源。
各级教育协同提质。学前教育通过大村独办、小村联办+校舍改建,实现76个村(社区)一村一幼全覆盖,学前毛入园率较“十三五”末提升15.89个百分点,应入尽入保障有力。义务教育严格“双线四级”控辍保学机制,辍学风险常态清零,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率100%,小学入学率99.99%、初中毛入学率99.7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08%,教育公平底线坚实。实施县中振兴计划,引进优质资源创办靖源中学,构建本土+帮扶+民办协同机制,2025年高考600分以上4人、特控上线88人(增21人),首次职教高考本科上线29人,创历史新高。职业教育落实兜底招生,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升4.69个百分点达93.06%,投入40万元补短板,双师型教师占比81.4%,组建综合高中试点班推进“3+2”贯通培养,升学率97.3%;校企合作实现多方共赢。特殊教育严格执行《残疾人教育条例》,通过随班就读、特校就读、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实施引凤筑巢工程。招考紧缺专业人才32名、录用选调生1名、接收公费师范生18名;依托“三名工程”“省管校用”对口帮扶,补充高中教师23人,培养县级以上级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634人,与楚雄东兴中学互派14人挂职;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评定553人)、县管校聘(交流轮岗334人);选树省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17人,评定州县骨干名师512人、名校长3人,成立县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2个,教师专业技能全域提升。
加强基建实力跃升。投入2000万余元建成县城人民路老年人配备基础运动中心、乡镇和村球类及健身场地900余块,实现自然村健身设施能配尽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5平方米。在县城区投资1.5亿元新建占地19372平方米的体育实训基地项目。以“壮苗”行动为抓手,推行必修+选修的“1+N”运动技能培养模式,成功申报篮球、足球等特色学校21所,近五年为州级以上输送优秀运动员50人,城乡社区体育活动覆盖率100%。投资94万元实现一乡一池(8个标准露天泳池),组织50名体育教师参加游泳教练员培训,2024年学生溺水事故零发生。
打好师资“激活战”,“三级五步”盘活一池春水。将教师总量和岗位职数优质均衡配置到教育集团,教育集团把教师总量、岗位职数、学科结构优质均衡配置到各分校,各分校把教师总量、岗位职数、学科结构优质均衡配置到各基层学校。通过交流轮岗、支教、岗位竞聘、双向选岗、派遣五种调配方式,充分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该经验做法入选省级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典型案例。
打好家校“连心战”,“千师访万家”叩开万扇心门。靶向施策,强化“访”的重点内容。“千师访万家”着重关注假期空窗,实行五查五看:查居住环境,看住房是否安全;查生活状况,看生活是否有保障;查身心状况,看身心是否健康;查活动开展情况,看活动内容是否丰富;查齐抓共管关爱措施,看关爱措施是否到位,对留守儿童假期生活进行全面了解,确保学生在家在校都能享受校园关爱服务。巩固成果,夯实“访”的民意基础。“千师访万家”是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抓手,夯实了学生防溺水“三个包保”全覆盖,织牢了假期安全防护网,家访率达100%,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安全教育的浓厚氛围。该经验做法在《云南教育》刊载报道。
打好心灵“守护战”,“3+1”构筑心育阳光屏障。“三个协同”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家校协同,成立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校社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开展教育指导服务14场次9000余人;部门协同,联动行业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个途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开展教学教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教学观摩,编制课件教案80余份。“三个提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鼓励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理论水平;建立“预防—干预—跟踪”闭环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实践应用效能;运用好爱心加油站“一个载体”,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全县学校建成“爱心加油站”69个,设立亲情关爱视频室58个,帮助孩子与家长联系4229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1000余次,该经验做法入选省级大中小学“万名党员联万家”典型案例。
打好幸福“食光战”,免费午餐暖胃更暖心。创新模式,以“政府主导+基金会协作”双轮驱动实现资源整合。政府强化托底管理,创新“3+1”资金模式(基金会每餐资助3元、地方政府配套1元,现餐标已提升至5元且由基金会全额承担)。基金会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全国采购网络推进食材“统购议价”,降低采购成本15%;引入“一校一档”管理系统,实现超50万条数据自动公示,确保信息公开透明。责任闭环,以制度刚性+社会参与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制定《免费午餐开餐学校日常工作手册》,落实师生同食要求,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每所项目学校均建立村校联合监督体系,组建由家长、村干部、志愿者、教师等不少于5人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供应商筛选、试餐评估及开餐费用核算。透明监管,以“透明运作+多元监督”建立全流程监督体系。建立村校联合监督体系,学校管理+师生同食+家长监督,确保每一分钱、每一粒米都化作孩子们碗里的营养、脸上的笑容。
下一步,西畴县将重点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统筹谋划“十五五”教育项目;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校点布局,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与调配机制;逐年消化超编人员,推动编制总量与岗位需求动态平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抓好师资配置、教育科研、设备更新、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等工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开展多维度教师培训;复盘历年中高考情况,总结经验、剖析不足,以精准举措提升教学质量。

(来源:《新文山》)
(编辑:李娟 美编:向传帅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