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砚山县平远坝子,暖阳铺洒,绿意盎然。车白泥村的沃野上,村民们弯腰拔起一垄垄绿油油的花生苗,轻轻抖落泥土,一串串硕大饱满的花生果如风铃般跃入眼帘,空气中沁润着清新的土香与果实独有的甘醇。

“这可不是普通花生,你看,是不是颜色很好看?”种植大户李春梅摊开沾满泥土的手掌,几颗刚出土的“七彩花生”静卧其中。她轻轻一捏,“啪”一声脆响,黄泥包裹的花生壳应声裂开,露出色彩斑斓的果仁儿。这片承载着希望的“金豆豆”,正成为车白泥村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果”。
车白泥村下辖12个自然村,汉、壮、苗、彝、回等各民族同胞在这里安居乐业。过去,村民收入主要依赖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产业“小散弱”,增收乏力。

转机源于一场关于发展的求索。在政府和驻村工作队指导下,村“两委”带领群众,经过多方考察和严谨论证,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特色品种——“七彩花生”上。

“我们平远坝子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但好资源更要匹配好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吴忠洪介绍,村里大力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坚决施用有机肥,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确保产出品质。“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颗从这里出去的花生,都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如今,全村“七彩花生”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试种,稳步发展至1441亩,极端天气少的年份,亩产近6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15元左右,实现产值1000万余元,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种植,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产业的“一子落”,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满盘活”。
为把农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留在村里,车白泥村筹集资金建起了冷库和现代化清洗加工车间。这套“组合拳”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9万多元的稳定收入,更关键的是,为周边村民创造了近10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家门口就业了,一个月下来能挣四千多,挺不错的!”在繁忙的清洗车间里,回族乡亲马大姐一边麻利地分拣着花生,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这份工作不仅让她和其他各族姐妹,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拥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载体。

从田间到车间,从原料到商品,一颗小小的花生,串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加工、运输、电商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经过精挑细选和“美白变身”的“七彩花生”,借助平远镇四通八达的路网,发往全国各大城市,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夕阳映照下,一袋袋装满“金豆豆”的花生被搬上货车,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在丰收的田野上回荡,绘就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动人画卷。

谈及未来,吴忠洪目光坚定:“下一步,我们要在品牌打造和农旅融合上做足文章。计划引进真空包装和花生酥、花生酱等衍生品加工线,建设品牌展览馆,……我们要让‘车白泥七彩花生’这个品牌,真正立起来、走出去、响当当!”

颗颗饱满,蕴藏着丰收的希望;粒粒香甜,承载着致富的梦想。车白泥村的“七彩花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铺就一条越走越稳、越走越宽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夏云博 郑德刚)
(编辑:唐雪娇 美编:陆军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