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杯】从干部的担当作为,体味“西畴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2020-10-22 16:27  

1950年,西畴东升合作社一片混乱,毛主席对此作了专门批示:把党的领导加上就能治好了。实践证明,这是最管用、最有效的方法。从此,党的领导、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成为了“西畴精神”产生的红色基因,为在云岭大地缔造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幸福是靠奋斗来的”为核心要义的伟大“西畴精神”注入动力。

干部的敢想、敢干、敢创新、敢担当、乐奉献是“西畴精神”的“钙”。在被国外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在“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萝”的环境里,在有着“地球癌症核心区”的大山上,是党的领导和干部的担当作为用“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改写了历史。在面对“半年口袋村”的困境,王廷位、刘登荣等基层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炸石造地的第一炮。“饿饭村”、“口袋村”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在面对恶劣的居住环境和艰难的出行条件,肖家塘唯一的共产党员侯寿高与另外3家村民咬牙盟誓,决意自己修路。用“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拼命狠劲,打造现代版“四愚公”的传奇。他们每天早上8点出工,晚上7点收工,家里人轮流送中午饭,坚持6年之久,硬是在大山深处“纯手工”开凿出一条5公里长的进村公路,在“你李华明要是能把路修通,我们用手掌心煎鸡蛋给你吃”的冷嘲热讽、嗤鼻声中,岩头村共产党员村小组长李华明,带领15户人家用了12年的时间,凿通了进村最后1公里的路,把不可能改写成了可能。

在群众质疑声中,58岁入党的退休老师刘超仁,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把臭名昭著的“口袋村”打造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康村,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唯一没有建档立卡户的村。

在下海子村“无路可走”的怨言声中,谢成芬当村小组长在人们看来就是“杀母鸡打牙祭”——没有希望了的世俗眼光里,谢成芬放弃了在医院医治乳腺癌的最佳时间,带领群众修路,完成农网改造和发展核桃产业种植,用“西畴精神”创造生命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山跨越发展,就要敢为人先、敢闯敢干、敢开先河、敢于创新。就要把文山州绿色铝速度0.5天时间完成两户企业注册、银行开户和税务登记;5天时间完成土地征收5194亩,5天时间完成土地征收测量及调查核实登记公示,最多时一天完成土地征收测量近4000亩,平均每20秒钟征收测量登记1亩土地;用7天时间完成了项目区内411冢迁坟,平均每天迁坟59冢,最多时在同一天迁坟124冢;58天时间完成场地平整2164亩,日均挖填方30万立方米,最多时一天挖填42万立方米,创造了每秒钟挖填5方土的惊人速度,作为文山州干部担当作为的新标杆。

(沈鹏)

(编辑:李云淑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