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讯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视听文山”推出医师节对话系列报道,让您了解医师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文山州人民医院,对话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强。
监护仪的滴答声在手术室里格外清晰,李强额头的汗珠顺着口罩边缘滑落。这是一台高难度的中耳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稍不留神,患者就可能因为大出血当场死亡。这台手术已持续3小时,他的指尖却稳如磐石。当最后的病灶被清除,急诊电话又急促响起:“急诊有鼻腔大量出血患者需手术,ICU还有两名患者等待气管切开!”稍作休整之后,他转身再次投入“战场”。这样连轴转的日子,对文山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强而言,早已是常态。
这位1990年出生的年轻的“老医生”,2017年从南昌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硕士毕业后,通过紧缺人才引进项目加入文山州人民医院,如今已在医学领域深耕8年。8年来,他用专业与坚守书写了自己的医者篇章。
从麻醉学到耳鼻喉:与医学的不解之缘
李强的医学之路始于2009年考入南昌大学麻醉学专业。2014年,他凭借优异成绩被保送本校攻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硕士学位。“选择医学时懵懵懂懂,如今却无比庆幸这份机缘。”他坦言,从最初对医学的模糊认知,到如今对这份职业的深深热爱,8年的临床实践让他明白,医生的价值在于用专业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作为湖南籍的土生土长的文山人,李强对文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一辈来到这里,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这里的气候、人文、环境都让我倍感亲切。”这份归属感,让他坚定了扎根文山、服务本地患者的决心。
以实力破“资历”:35岁副主任的成长密码
35岁担任科室副主任,在不少人看来是“破格”,但李强用实力打破了“医生越老越吃香”的固有印象。他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离不开科室的传帮带,也源于自身从不停歇的努力。
“从2017年入职至今,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学习。”李强说,除了日常坐诊、手术,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钻研最新医学技术,从国内前沿进展到国际顶尖成果,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正是这份坚持,让他成为年轻一代医生中的佼佼者,不仅能独立完成复杂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还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患者康复后的笑容。”他回忆起曾为一位超过100岁的老人切除耳部肿瘤,面对高风险,他顶住压力完成手术,让老人摆脱了痛苦;也记得为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取出卡在食管里的耳钉,最终康复出院,婴儿父母的如释重负让他倍感骄傲、倍增动力。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信“医生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也让他在每一个医师节到来时,都能无愧于医生这份职业。
不止于诊室:用新媒体架起医患沟通桥
在传统诊疗之外,李强还积极探索服务患者的新途径。他申请了抖音账号“李医生谈耳鼻喉”,通过科普短视频,为网友讲解耳鼻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如今,他的账号粉丝即将突破1万,视频播放量累计超过四千万。
“很多患者对疾病不了解,容易走入误区,甚至为小毛病奔波千里。”李强说,做科普的初衷,就是想打破信息差,让文山本地患者知道“家门口的医院能做什么”。他的视频内容通俗易懂,评论区里常有州内州外、省内省外的患者留言“要找李医生看病”,这让他既欣慰又倍感责任重大。“精力有限,所以我更要带好团队,让整个科室的能力都提升起来,才能服务更多人。”
忙碌与愧疚:平衡事业与家庭的难题
“最忙的一天,团队做了20台手术,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1点。”李强的工作日常被手术、查房、学习填满,一周仅能休息半天,这样的节奏,让他对家庭充满愧疚。
他的大女儿快6岁了,这么多年以来单独陪孩子出去玩的次数不超过20次。“孩子不太黏我,因为陪伴太少了。”提起家人,李强眼中满是感激,“爱人是公务员,非常理解我的工作,两边的父母也帮着带孩子,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逢年过节他也常常是在医院度过,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能安心坚守岗位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来: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落后
对于未来,李强的规划清晰而坚定:“医学没有尽头,我要不断提升技术,紧跟前沿。”他希望科室能在技术和科研上持续突破,让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也期待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在耳科、鼻科、头颈等领域形成更强合力。他的从医格言朴素而有力:“每天都在走,就永远不会落后。”这句送给自己的话,既是对职业的敬畏,也是对成长的承诺。
医师节将至,李强的愿望很实在:“愿科室发展越来越好,团队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愿每一位患者都能摆脱病痛,重获健康,这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最真挚的节日心愿;也祝愿家人、朋友永远平安健康。”
从青涩的住院医师到沉稳的科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强用8年时间证明,年轻不是短板,热爱与坚持才是前行的动力。在文山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在每一个日子里,他都将秉承初心,在医学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负生命所托。
(记者:张磊 黄皇 实习生:饶大年 海报:李果)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