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对话|守护呼吸的内镜医生

2025-08-19 10:35  

文网讯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视听文山”推出医师节对话系列报道,让您了解医师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文山州人民医院,对话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副主任朱玉丹。

在文山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内镜室里,有这样一位医生——她手持内镜,在毫米之间探查肺部病灶;她扎根临床12年,将呼吸内镜技术从规范开展推向云南省地州领先;她视患者信任为动力,以“行医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守护每一次诊疗。她就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副主任朱玉丹,一位在呼吸内镜领域深耕不辍的医者。

进修归来的技术突破:让本地患者享更精准诊疗

2022年9月,朱玉丹踏上了前往重庆医科大学的进修之路。半年时间里,她专攻呼吸内镜介入技术,尤其聚焦气道疾病诊疗。“呼吸介入涵盖范围广,我主攻的是气道介入,这对基层医院来说太重要了。”她回忆道。

进修归来后,朱玉丹牵头在文山州人民医院开展了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技术,这项被称为“盲检”的外周病灶检查,此前在云南省的州市级医院鲜有开展。不仅如此,她和科室另一位医生共同掌握了呼吸内镜三四级手术技术:氩气刀热消融、高频电圈套切除支气管内肿瘤、冷冻治疗等,让文山州患者不需要远赴省城也能接受高水平介入治疗。

“虽然我们与省级医院有一定差距,但这些技术在全省的州市级医院中已经算比较先进的。”朱玉丹坦言,“能让大部分患者在州内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日均12台手术的高强度:在精细操作中与时间赛跑

呼吸内镜诊疗是典型的“高密度精细化”工作,常规检查从麻醉到结束约30分钟,若遇病情危重、盲检等复杂情况,时长可能延长至1小时。朱玉丹和团队平均每天要完成12台操作,经常在结束后还要回到病房查房、会诊,延迟下班是常态。

“护士比我们更累,她们一整天都站着准备器械、配合操作以及洗消,我至少在写报告的时候还能坐一坐。”她挂在嘴边最多的还是对同事的关心。而最难忘的一次,是在老院区设备有限时,她和一名护士一天内完成15台手术,量又大情况又复杂,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8点,中间吃午饭仅用了20分钟,那一天她们甚至临时向消化内科借器械取出异物。“那天结束后,我们去吃了顿烧烤犒劳自己,现在想想,那股拼劲挺珍贵的。”

医患信任与团队温暖:支撑前行的力量

谈到坚守的动力,朱玉丹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的信任。不久前,一位外周病灶患者接受检查时突发出血,镜下视野全红,患者却异常平静:“医生,我相信你们,放心做。”这份信任让她动容至今:“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是我们顶住压力的最大底气。”

团队的温暖同样重要,科室51张病床常处于满床状态,但全科8名医生、23名护士始终亲如一家、默契协作。“从刚入职的小医生到现在,亲身经历一年年、一次次并肩战斗,这种来自团队的温暖和情谊,让人珍爱珍惜,愿意为科室更好更强而努力。”

家庭的支持更是坚强后盾。“孩子总说‘妈妈在医院救病人’,丈夫也从无怨言。”朱玉丹笑着说,这份理解让她能安心投入工作。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12载行医的敬畏之心

从初入行的“大大咧咧”到如今的沉稳从容,12年临床磨砺让朱玉丹的性格与沟通能力发生了蜕变。“以前面对患者焦虑可能会急躁,现在能先稳住情绪,用通俗的话解释专业问题。”

而她的从医准则,浓缩在“行医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话里:“面对生命,必须时刻警惕、精细操作,哪怕做过千百次,也要像第一次那样谨慎。”

今年的医师节,朱玉丹的愿望简单而实在:“能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时间,陪陪家人就好。”这个朴素的心愿,折射的是一名医生日复一日的繁忙、谨慎与坚守。而这份坚守,正在把患者呼吸顺畅的天空撑得更高更远。

(记者:张磊 黄皇 实习生:饶大年 海报:李果)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